加项目,增内涵,实现慈善资源的均衡配置;减重复,消粗放,实现慈善项目的需求对接;乘互联,优制度,实现慈善资源的有效扩大;除不良,消误解,实现慈善环境的风清气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促进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慈善领域,也要深刻领会改革要义,切实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减乘除”,促进慈善事业更快更好发展。
一、加项目,增内涵,实现慈善资源的均衡配置
慈善法将“慈善”定义为大慈善,涵盖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捐赠财产或者提供服务等方式,自愿开展包括扶贫济困等在内的符合慈善法规定的所有公益活动。但就目前来看,我国捐赠资源的配置还不均衡,主要集中于传统的慈善领域,对于环境保护、文艺促进、公共服务、社区发展、创业就业、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公益项目配置还相对有限。这是一个短板,公益资源若仅仅集中于某些方面,不利于慈善需求的多元化满足和公益结构的均衡化发展,也不利于资源的更多引进。因此,慈善主体要认真研究社会需求,丰富项目设置,力促捐赠资源均衡配置。
绍兴市慈善总会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实践,开拓了关注美丽乡村建设等慈善项目,进一步放大了慈善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
二、减重复,消粗放,实现慈善项目的需求对接
当下,一些慈善公益组织的发展还很粗放,组织形式松散,管理结构也不够完备,开展行动凭一腔热血,很少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规划,呈现的社会服务往往形式感强,难以提供高品质、精细化、有层次的慈善服务,造成供需脱节。
粗放式的发展,不仅使慈善公益组织没有好的生存模式,几乎完全依赖个人捐赠或资助,使自己也成为需要帮助的对象,更为严重的是造成了慈善资源的浪费,甚至造成“折腾式献爱心”等不该出现的背离。
对此,慈善公益组织要积极变革,果断放弃粗放式发展,勇敢走“公益创业”之路,打造团队,以需求为导向,专业化创新性打造项目核心竞争力,以项目求生存,以项目促发展,切实推出有深度、有需求的公益服务。
当下,慈善公益组织尤其要对开展的项目活动进行“重组”,对已经没有市场的,要坚决淘汰;对雷同平面的,要提升层次;对对象集中的,要寻找空白,一切以需求为导向,杜绝“被慈善”、“被浪费”现象的出现。
三、乘互联,优制度,实现慈善资源的有效扩大
慈善法提出,慈善信托属于公益信托,指委托人基于慈善目的,依法将其财产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照委托人意愿以受托人名义进行管理和处分,开展慈善活动的行为。慈善信托,不仅让公众有了从事慈善事业的新途径,更为关键的是,慈善信托在尊重捐赠人(委托人)意愿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
慈善信托的推出,本身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果。作为慈善公益组织,要积极关注慈善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用好制度红利。同时,慈善公益组织也要微观着力,对项目实施流程和管理办法随时优化,不让落后条文影响慈善事业的发展。
如今,“互联网+慈善”已经引起慈善界的关注,并在募捐、救助等方面开展了有益的实践。绍兴慈善一直走在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前列。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绍兴慈善也将进一步深化和互联网的结合,满足群众对“透明慈善”、“便捷慈善”的时代需求,实现慈善资源的持续有效扩大。
四、除不良,消误解,实现慈善环境的风清气正
对于慈善事业的认识,社会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首先,是对慈善的认识“误区”。“郭美美事件”等不和谐声音的存在,造成了部分群众对慈善事业的热情减退,尤其是对慈善机构的否定。其次,是对慈善的认识“盲区”。由于宣传还没有完全到位,仍有爱心群众没有完全掌握正确的行善途径,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甚至是被利用。最后,是对慈善的认识“漠区”。由于没有接触,或者刻意回避,使得本有能力行善的群体始终对慈善事业冷漠处之。
慈善供给侧改革,要充分认识到这些慈善环境中的负面因子,并想方设法努力消除,为从善行善营造更好的氛围,促进慈善事业更好地发展。首先,我们要倡导依法行善,加强执法监管,抵制乃至消除“伪慈善”;其次,要强调全面宣传,并突出基层,促成救助行善途径全覆盖;最后要调研分析,并差异推进,形成从善行善情感无空白。
慈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慈善领域的方方面面,慈善公益组织尤其要以改革的主体意识,认真学习,理清需求,扎实实践,共筑慈善的更好未来。
作者单位 市慈善工作办公室
作者:郑立国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