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柯桥区总工会启动“万名工匠库”工程,通过师徒结对形式,激发职工对技艺传承的使命感。
师徒结对,就是师傅带徒弟,这是我们培养优秀工匠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最基本的方式之一。可是近些年,我们总能听到这样一种声音:现在的年轻人,自以为了不起,不愿拜师,见了人也不打招呼,更别说叫“师傅”了。现实社会,为何会出现“金口难开”这样的情况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现在的年轻人自身修养不够。
见到人叫“叔叔”“阿姨”,叫“师傅”,这是小时候父母就教导我们的。古时候,小和尚拜师,凡是先他一步进庙门的人,必须叫“师兄”。“先进庙门为大”,也成为了各行各业的“拜师守则”。
年轻人脑子灵,反应快,敢作敢为,进取心强,值得点赞。但态度谦逊,谦虚好学,不耻下问,也应该崇尚。竹杆也有上下节。人这一生,不可能事事精通,样样领先,更何况,现代社会发展迅猛,就算你高人一等,有文凭,但并不代表你有水平。要知道,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尊重他人,叫一声“师傅”又有何妨呢?
古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其实,碰到人点个头,打个招呼,这是最普通的行为和举动。而叫一声“师傅”,说得直白一点,既不花钱,也不很累。如果能得到名师的指点,也许让你换来的是一生的受益。
在倡导文明,崇尚文明的今天,懂得尊重身边的人,特别是尊重那些先进“庙门”的“师傅”和“师兄”,这是“师道传承”最简单,也是最基础的事。对于年轻人来说,只有加强自身修养,“金口常开”,虚心向“师傅”和“师兄”学习,才能积累工作经验,才能成为真正的“工匠”。 (朱百尧)
作者:陈文华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