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抽象的节会影响力转化为具象的产品,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需要用创新与融合的手段、载体、渠道,打通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之间的脉络,需要打通文化影响力与文化生产力之间的瓶颈,以更具象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
江南春天,草长莺飞。春季的绍兴是沉醉而美丽的,一年一度的祭禹大典与兰亭书法节等节会将相继亮相。这些节会发挥了绍兴的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打响了城市品牌,但要把节会影响力转化为生产力,还需在要素融合上下更多功夫。
没有庞大的产业基础和要素融合,举办国字号的节会,往往只能热闹一阵子。如果深入思考,不难发现我们的节会,对资源的利用大多处于浅表性开发,传承为主,创新不足,文化元素没有很好地融入各个产业、产品和生活方式中。传承不等于创新,传播不等于转化,说到底,当务之急是要把标签化、形式化、碎片化的节会,转化为活化的产品、服务和生活方式。
把抽象的节会影响力转化为具象的产品,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需要用创新与融合的手段、载体、渠道,打通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之间的脉络,需要打通文化影响力与文化生产力之间的瓶颈,以更具象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不止是书法,不止是禹风浩荡,不止是黄酒飘香,亦不止是名人辈出,绍兴的文化资源比较丰厚,历史遗存与馈赠也比较多,自豪之余,冷静沉思,我们的文化产业却很单薄,文化产品并不丰富,与杭州、上海等地相比,文化价值的引领力、文化产业的贡献率差距还不小。
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了“打造文化创新引领的标杆”的小目标,这是一个连接市场的信号,也是一种文化崛起的自信。未来五年,如何实现文化及相关特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的目标?关键在于把握“三个走”,让人才走进来,让产品走出去,让文化更走心。既要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和文化企业,也要培养本地文化精英壮大本土文创企业,以打造“文化硅谷”的包容与开放来振兴绍兴文化产业,以“资源+”的模式来拓展文化发展空间,以“文化+”的方式把越文化元素融入更多的产品和业态,让绍兴的文化产品深入人心走得更远。
文化的创新力源自生活,文化的生命力也在于生活,只有与人们的生活需求与精神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的文化产品才能有生命力,一堆无人居住的古建筑只能称为文物,而炊烟不断生生不息的古村落却能望得见乡愁,所以文化的产业化之路不能抛开需求论,不能没有市场意识,文化资源的华丽转身,唯有走心才能走红。
作者:钱科峰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