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县小将镇南洲村的一项民间传统杂耍叠罗汉,前不久受邀参加浙江卫视《天天看村晚》演出。如今,在新昌县城就有3000多个孩子有学习叠罗汉的经历,其中有500多个孩子能够上台演出,令人惊喜。(2月3日《绍兴日报》)
作为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500余年历史的叠罗汉为什么能够这样红火,引来如此多的爱好者?笔者以为,其中的原因有三。
一是有一个愿意“播种”的传承人。六岁开始学习叠罗汉的胡炎彬,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热爱,为了自己的孩子,也为了更多的孩子,他免费开设叠罗汉培训班,让更多的孩子有了学习的机会,也让叠罗汉重焕生机。事实上,许多如叠罗汉一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没有爱好者,只是相对于过去,学习的人少了,愿意传播的人也少了。其实,只要有人“振臂一呼”,这些文化遗产,就可找到响应者。所以,找到一个有心“播种”的传承人,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就都能红火起来。
二是要主动走向市场。生活的快节奏,工作压力的加大,多样娱乐方式的出现,是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趋于消亡的重要原因。但人类活动范围的拓展,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最有利时机。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要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就会发现,它会有更广阔的需求。叠罗汉就是如此,在胡炎彬的推动下,小将镇的村晚节目不仅参演了第十五届浙江省运动会开幕式、2015“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杭州)展演活动、2015年浙江省少儿春晚、央视戏曲频道的演出,还远赴韩国演出,受到了许多人的欢迎。这样的经历,不只表现在叠罗汉,在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许多地方都是如此。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主动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在巡演中找到传承的生机。
三是要和旅游相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发展旅游的重要因素,游客的兴趣不仅在于观赏,还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参与学习体验叠罗汉,既能增添旅游项目,也有利于叠罗汉的传承。
作者:关育兵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