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不仅关乎党性修养,也关乎服务百姓、关乎事业发展。作为党的各级组织及其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共产党员,既要开展积极认真、健康有益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更要将“见物见人见细节”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党的各级组织要敢于较真碰硬,见物见人见细节,从点滴抓起,从具体问题管起,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作为党内重要监督手段之一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尤其是党内同志之间开展批评,也理应在“见物见人见细节”上讲认真、讲严格。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内同志之间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不断增强党性原则的一项有力武器。特别是在同志之间开展相互批评时,只有坚持做到“见物见人见细节”,才能使我们的每一位党员抱着对同志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到有根有据、有锋有芒地提出批评;也才能让接受批评的同志心悦诚服、深刻反思,从而真正起到“红红脸、出出汗、治治病”的目的。
不可否认,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单位,党内开展批评时存在轻飘飘、软绵绵的情况,有的热衷于保持一团和气,你好我好大家好;有的则对上级放“礼炮”,对同级放“哑炮”,对自己放“空炮”;更有甚者,明明知道个别同志出现了一些问题苗头,可就是不加批评和提醒,一直要等其出了大问题,才事后做诸葛亮言“我早就知道其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凡此等等,不一而足。如此批评,怎让被批评的同志有危机感、羞耻感并因之而反躬自问、见贤思齐、砥砺奋进?
既是批评,就得让事实说话。“事”是人干的,“见事”当然就得“见人”。事实是什么?就是“物”,就是“细节”,摆事实、讲道理,首先就得把“物”把“细节”讲清楚。如果说,“物”主要指的是事件、事情、事实的具体情节及其经过的话,那么,“细节”则一定是事关事件、事情、事实的关键点和紧要处,看似细微之处,实则以小见大,有时恰恰决定着存在问题的性质和产生后果的程度。自然,“见物见人见细节”的批评,秉着真诚教育同志、帮助同志、团结同志、提高同志的愿望和要求出发,引导其发现问题的真相、寻找问题的根源、开出精准的药方,其效果当可想而知。
在一些地方党内之所以出现相互批评“不见物不见人不见细节”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党组织党内政治生活失去原则性和战斗性,不敢得罪人,好人主义盛行;在于个别党员领导干部明哲保身,抑或搞“圈子文化”,以致把党内生活搞得“一团糟”。为此,各级党组织必须自觉树立起“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的观念,真正把管党治党的责任担起来,自觉做到“严字当头、实字托底,步步深入、善作善成”,并从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营造严肃、严格、严厉的氛围抓起。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则要坚持共产党人价值观,不断坚定和提高政治觉悟,不忘初心、坚守正道,敢于和善于为广大共产党员起好表率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好:“面对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的矛盾,是选择前者还是后者,靠的就是觉悟,最终检验的是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党的领导干部必须讲觉悟、有觉悟。觉悟了,觉悟高了,就能找到自己行为的准星。”同志之间开展批评能否坚持做到“见物见人见细节”,其实也是检验一个共产党人对党忠诚的一杆标尺。
陈云同志在延安时期担任组织部长时,曾经对党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提出这样的要求:必须实事求是,必须讲真理,不要讲面子。是什么就是什么,应该怎样就是怎样。“把面子丢开,讲真理,怎样对于老百姓有利,怎样对于革命有利,就怎么办”。是啊,开展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不仅关乎党性修养,也关乎服务百姓、关乎事业发展。作为党的各级组织及其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共产党员,既要开展积极认真、健康有益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更要将“见物见人见细节”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 上虞区政协
作者:赵畅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