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怎样才能直正做到“把古城让给世界”?我市有了“古城+水城”的旅游发展设想,旅游部门有意将会稽山建设成为国家文化公园,使之成为集生态观光、宗教朝拜、文化体验、运动健身、养生度假于一体的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1月17日《绍兴晚报》)
会稽山脉绵延数十里,成名之早可追溯至先秦,秦始皇东巡会稽与李斯会稽刻石的历史让会稽山有了更多人文色彩,此山因为成为中国历代帝王加封祭祀的著名镇山之一(南镇),此后常有文化名人游历会稽山,留下诸多吟咏佳作,山阴与会稽的地名亦与之有关。由此看来,文化底子不可谓不厚,声名之赫不可谓不显,然而与各地名山相比,含金量却大大不如,旅游开发的利用率不是很高,盛名之下,依然养在深闺人不识。
会稽山是座原生态的山,原汁原味的於越旧地,没有过多地开发,自然也没有人为的破坏,所具备的宗教文化、山水文化、养生文化、健身古道、生态林业等要素无不恰到好处,不显刻意。就资源的沉积而言,千年守望的会稽山并不缺少内容与内涵,尤其是人文与生态的拥有足以笑傲群山,却为何迟迟不能变身国家文化公园?会稽山与国字号的文化公园究竟还差多远?一座山又将如何变成一个公园式的休闲乐园?这篇大文章的开篇之需乃是补缺。
会稽山变身文化公园,最缺是定位。要素都有了,资源也现成,主题与定位仍然是谜,是定着眼于看山看水看云看石看人文的文化之旅,还是突出天然氧吧亲情自然的纯粹的休闲养生,抑或打造成为寻佛觅禅引人朝拜的宗教名山,正如黄山识雾、庐山赏秀、华山看险、泰山观雄,会稽山呈现的主题是什么?这意味着变身国家文化公园的定位与品位,最终决定其旅游价值与市场吸引力。
会稽山变身文化公园,其次缺整合。一座名山,浑身是宝,恰如绍兴所有旅游项目的通病,缺少必要的整合与串联,东鳞西爪,各据山头,没有形成合力,难以下好一盘棋。旅游要素的松散,必然导致服务的散架,最终导致人气的散场。“主题+整合”,“古城+水城+名山”,这是国家文化园合纵连横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会稽山变身文化公园,再次缺推介。好资源好山水需要有好的吆喝,要敢于走出去,把客人请进来,要敢于炫亮点,向世界推介自己,结合旅游市场的需求,通过有效的创意与载体把好玩的一面展示给外界。公园,顾名思义,休闲玩乐之地,文化+公园,无疑是打造一个有文化内涵可赏可玩的休闲场所,公园的推介重点在于邀请体验,邀请的手法值得深究。
会稽山变身文化公园,最后缺规模。名山虽好,无规模难胜出,要做成精品化的名山之旅,规模效应必不可少,上规模才能聚人气,上规模才能强品牌,要有长远的规划,要有拓展的外延,要有核心景区的确立,要有多种旅游要素的融合,越强大才越有吸引力。
作者:钱科峰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