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国际化道路的绍兴企业,要不断聚焦国际视野下的创新驱动大环境、大潮流,通过全球化创新资源和要素的开放与整合,最终能实现弯道超车
最近,我市接连出台了两份科技创新政策:《加快推进“四创两化”全力补齐科技创新短板行动计划》和《关于全力补齐科技创新短板的若干政策》。这两份相互配套的重磅文件,首次提出了把绍兴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科技创新中心”的长远目标。
众所周知,创新已成为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需,但无论是创新资源禀赋,还是创新体系建设,绍兴都存在着较显著的短板。去年,在全市“拉高标杆、补齐短板”行动中,各区、县(市)无一例外将“科技创新”作为突出的短板之一。上述政策的相继出台,正是我市补齐科技短板的深化落实之举。
综观两份政策文件,国际视野与绍兴特色相结合,是其中最大的亮点。无论是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共建产业技术转移园区和国际合作基地,还是实施绍兴“海外英才计划”、“蓝眼睛工程师”引进等人才工程,政策中提出的举措都在为我市创新开启国际视野提供实实在在的抓手。
创新是跨境合作中,尤其是绍兴企业全球化当中重要的一环。梳理绍兴企业全球化之路,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市场的全球化,改革开放以来,绍兴很多企业靠外贸起家,到国外市场设办事处、开贸易窗口,建境外工厂、园区,促进了企业的外贸出口,带动绍兴外贸多年的高速增长。这个阶段的创新,绍兴企业更多处于全球化创新链低端,发达国家对于核心技术、核心零部件和重大装备的出口严格控制,引不进、买不来。
眼下,我市大量的优秀企业已跃升到了第二阶段:生产平台的全球化。绍兴一些龙头企业在积累雄厚财力以及国际运营经验后,通过大量的海外收购兼并、科技研发合作等,实现了全球化的优质资产配置,拥有了海外的企业和品牌,更为重要的是还获得了国外先进的实验室,掌握国外尖端技术和人才,真正成为了创新全球化的企业。
更为重要的是,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是我市企业向科技前沿迈进的必由之路。在这方面,我市不少优秀企业有了大胆探索。在过去的一年里,最为引人关注的是新昌县的万丰集团,为涉足通用航空领域,斥巨资在加拿大、捷克等国完成了5个项目的收购,一举成为全球第三大新型飞机制造工厂。目前,国内的通用航空领域还没有成熟的产品形态、技术路线、商业模式可供借鉴,万丰通过收购兼并,能够节约因创新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高额研发成本,在产业发展中获得后发优势。
当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机器人、新材料、生命科学等技术突破和应用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均抓紧布局新兴技术、培育新兴产业。走上国际化道路的绍兴企业,要不断聚焦国际视野下的创新驱动大环境、大潮流,通过全球化创新资源和要素的开放与整合,最终能实现弯道超车,大大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为绍兴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科技创新中心”添砖加瓦。
作者:王旭东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