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报6版“民生调查”栏目关注了青少年“网瘾”问题。许多家长对正在征求意见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充满期待。但国家立法推进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仅仅意味着国家划出了底线,并不能因此而免除家长、学校、社区、企业等各方面的应尽义务。
青少年沉湎网络,这是一个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在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青少年心理咨询门诊中,近六成是跟“网瘾”有关。大量充斥网络的暴力、色情、凶杀、恐怖等不良信息,危害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根据统计,七成以上的未成年人犯罪因网络而起。
社会的焦虑,不仅体现在沉甸甸的数字上,还体现在教育引导的无力感上。市七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谢晓颖认为,治疗“网瘾”的关键是“隔离”,但现在学生基本有手机,还有其他各种接触网络的机会,很难隔离成功。而且,青少年沉迷网络,背后的成因千差万别,家庭缺位、教育失灵、社会失范都有可能造成。现在,互联网应用越来越广泛,让孩子远离网络越来越难以办到。
现在,国家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方面发挥监护人的作用,让家长们松了一口气。但家长不要以为自己以后就能省心省力了。防止孩子沉湎网络,还是离不开家长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家长要从自身做起,减少网上下棋、玩游戏的时间,多跟孩子交流,转移其注意力,使他们尽快摆脱对网络的依赖。那些痛斥孩子沉湎网络的家长,更应该反躬自省:自己有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和关爱?教育方式是否适当?
互联网像一个多梭镜,让孩子们看到了超出现实的更多风景,也让孩子的成长更像在一片迷雾中冒险。帮助孩子顺利走出“迷雾丛林”,需要家长正确引导,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
作者:大竹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