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中小学将从1月20日开始正式进入寒假。假期,本应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日子,但不知从何时起,“无聊”却成了孩子们寒假的主题。一些父母把孩子送进各种补习班,孩子们每天仍被迫应付许多功课,做着做不完的作业;也有一些父母,顾自奔波忙碌,让孩子在家自娱自乐,去年一位小学生的打油诗“寒假作业少/却有多烦恼/明知无风雪/却把门锁牢”道出了孩子们被关在家里的孤独和无奈。
给学生放寒假,是由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决定的。寒假,就是要让孩子们在假期里自我调节、放松身心、放飞心灵,就是要让孩子们参加社会实践、丰富社会阅历、增长社会见识。寒假生活,是孩子们丰富人生的重要组成,孩子成长所需要的多种品质,离不开平时学校课堂教学的熏陶,自然也离不开假期生活的陶冶。孩子们在假期中养成的闲适、愉悦、分享等品质,将丰富他们的身心,促进他们的成长。寒假“无聊”,对于孩子来讲,并不是小事。从孩子们的成长经历来看,不少坏习惯、坏毛病,甚至一些心理问题,都是在假期生活的“无聊”中养成的。
让孩子的假期不再“无聊”,需要父母的用心用情,也离不开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要做好准备,密切衔接,协调一致,才能形成合力,才能在假期中发挥出教育的整体效应,让孩子拥有快乐的寒假。
家长应重视自身在孩子假期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做好与学校教育的衔接。假期中应多花时间和孩子一起弥补一下亲情,多陪孩子一起聊天、互动、出游,让孩子感受到浓浓亲情带来的温暖和快乐,让孩子懂得除了书本学习、作业练习外,还有许多东西需要去接触,许多素养需要去提升。
学校应发挥好教育的导向作用。让学生在寒假里彻底走出题海,重视学生的实践性、探索性、兴趣性作业布置,将学生的假期作业与核心素质培养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发现,在实践中增长见识。
社会应充分发挥辅助优势,营造起快乐寒假的良好氛围。学生寒假生活无聊,缺少好的去处是重要原因。各种体育、文化设施应尽可能向学生免费开放,让学生在团队、合作、竞争的氛围中感受假日的欢乐;社区要创造条件,吸引更多的学生走进社区、了解社区,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在假期里,社区可以追求独具一格、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除了鼓励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志愿服务外,还可以组织征文、演讲、游艺、观影、才艺展示等活动,并吸引大学生参与到帮助中小学生的活动中来。 (何学港)
作者:陈文华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