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了人家的钱不还,法院判了还是不还,“老赖”之所以敢这样做,恰恰说明我们要加快构建全社会广覆盖的“零容忍”制度,彻底断了“老赖”的邪念
“老赖”再不主动还欠账就要动真格了,到时候这个年也会不好过。昨天晚上,越城区法院兵分五路,通过夜间突击大行动打响“雷霆一号”集中执行大会战第一枪。截至晚上10点,20名“老赖”被强制拘传,到位30.9万元执行款,其中全额执结33件。(2016年12月22日《绍兴日报》)
越城区法院对“老赖”围追堵截、严惩不贷,遵循的正是“最严执法”的思路,也让“老赖”感受到了法律的“铁齿钢牙”,理当成为一种执法新常态。
虽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在“老赖”的逻辑中,不还钱才是“真本领”,于是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有的玩起“躲猫猫”游戏,有的不露声色突然“跑路”,不仅使法院“执行难”陷入窘境,也严重侵犯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亵渎了司法尊严。
应看到,“老赖”的本事不是一天炼成的,如果强制执行措施跟不上,是无法让其长记性的。换言之,欠了人家的钱不还,法院判了还是不还,“老赖”之所以敢这样做,恰恰说明我们要加快构建全社会广覆盖的“零容忍”制度,彻底断了“老赖”的邪念。
一个基本共识是,编织失信惩戒的天网,才能让“老赖”寸步难行、无处藏身。从不少国家与地区的实践看,信用惩戒已是一个十分成熟的社会治理手段,只有不断提高“老赖”的失信成本,当办事频遇困难、做事频受限制成为新常态后,自然而然地就会迷途知返,“失信病”也就不治而愈了。譬如,在美国,如果一个人有过不良纳税记录,那么这一记录将永远伴随着他,当他去求职、买保险、开公司、买汽车,几乎无论他做什么,无论他到哪个州,这一污点都无法抹去,他将因此而四处碰壁。
这几年,从“黑名单”到限制高消费,再到“限坐令”,我市套在“老赖”身上的紧箍咒一道接一道,治理“老赖”的办法也想了不少。这些好做法要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并不断打造“升级版”。一方面,对付失信“老赖”就该围追堵截,回归到严格执法本身,让其在付不起的逃跑成本中无所遁形;另一方面要借助“互联网+”,运用大数据,更好地把个人的信息加以整合和甄别,将管理思维与防赖手段前移,从法律、经济、政治、道德、生活、舆论等各方面进行“组团”惩戒,合围“老赖”,这样才能让其感受到“人无信将一事无成”,促使全社会形成诚信经营、守约践诺的良好风气。
一言以蔽之,要让“老赖”寸步难行,归根结底还在于抓住法治的“七寸”,对“赖账”不还、暗自逍遥者施以“釜底抽薪”疗法,不让严苛律法和严厉制裁“打白条”。
作者:徐剑锋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