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25年10月9日,匈牙利作家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位对中国文化抱有深厚兴趣的作家,或许未曾想到,他曾在绍兴古城寻得的那份“他乡遇故知”的共鸣,如今有了更深刻的回应。
1998年,拉斯洛漫步绍兴古城,辨识出“明清时期的生活痕迹”,在兰亭、鲁迅故居等地徘徊,熟悉感让他产生了意外的共鸣。在其作品《天下的毁灭与悲哀》中,他透过主人公施泰因写下,光是想到“笼罩在他头顶的天空,与李太白以及所有中国古典诗歌、所有中国传统头顶的天空是一样的”,便感到一丝安慰。但他随即自问:“他们头顶的天空真的还是同一片吗?”“中国人今天还在呵护古人留下的一切吗?”在书中,拉斯洛一直在为这个问题寻找答案。
绍兴,这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用40年的系统保护实践,给出掷地有声的回答。从“保护第一”的法治基石,到“活态传承”的烟火街巷,再到“文旅融合”的青春焕新,绍兴古城正以“变与不变”的张力,回应着那片“头顶的天空”。
(二)
绍兴古城的“不变”,是对2500年历史文化的根脉守护。自1982年入选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以来,绍兴以“能保则保”的理念,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保护体系。2024年底,《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获批,绍兴确立起“保护与利用结合”的主线,提出“点、线、面、体”科学保护框架,遵循“原汁原味保护、原模原样恢复、有根有据更新、有张有度创新”原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绍兴模式”。
越子城片区投资5.6亿元分期更新,越王城文化广场融文化展示与商业活力为一体,成为城市新地标;鲁迅故里以“绣花功夫”重现市井风情,串联起研学与商业场景。放眼古城,鲁迅故里、阳明故里、书圣故里交相辉映,仓桥直街、八字桥、西小河等八大历史街区共生共荣,宛如一幅流动的文化画卷,延续着绍兴的文脉温度。
(三)
绍兴古城的“变”,体现在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共生。古城不仅是静态的文化遗产,更是充满烟火气与青春活力的生活场域。
1.5公里长的仓桥直街汇聚40多家非遗门店,千年黄酒、越医、铜雕、扎染等传统工艺在此焕发新生。青石板路与传统民居保留“老绍兴”韵味,而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升级确保原住民生活品质不降反升,实现了“面子”不变、“里子”更优。
古城还吸引了年轻力量。650位青年创客为古城注入新活力,民宿、茶肆、咖啡店点缀街巷,吸引年轻目光。2024年4月,古城青创客服务中心启用,培训210余名创客,越青夜校、咖啡大赛等活动点燃青春热情。此外,162位“古城守护官”穿梭街头,守护着古城风貌。
文旅IP频频破圈。“古城仲夏夜”“山阴城隍庙会”等人气活动引爆全城,2025年城隍庙会6天吸客50万人次,带动消费超6500万元。“文化+旅游+科技”体系加速构建,低空经济、特色演艺等新业态融入古城,勾勒出“文化引流—业态增值—体验升级”的发展新篇。
(四)
古城保护不仅依赖砖瓦的留存,更得益于科技的加持。绍兴市名城办率先在全国推出“古城保护利用信息管理系统”,为每处古建筑建立数字档案,精准记录历史信息,破解资源不清、修缮无据、风貌失控的难题。2024年,这一智慧管理经验亮相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引发全球关注。
数字化的触角还延伸到游客体验。AR导览、虚拟漫游等技术让游客“穿越”古城历史,感受书圣王羲之的笔墨风流与鲁迅的呐喊精神。科技不仅守护了古城的物质载体,更让文化在数字世界中永续传承。
(五)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了仓桥直街。他嘱咐当地干部,“一定要原汁原味地保护”,保护工作要注重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延续性。绍兴牢记嘱托,以全城申遗为牵引,锚定保护传承示范区目标,推动“一城三故里八大街区”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
大运河穿城而过,串起书圣的书法、阳明的哲思、鲁迅的呐喊,勾勒出江南气韵与国际品质的交融。越子城、鲁迅故里等项目以精雕细琢的保护,延续着古城的历史温度;“绍兴模式”以保护与活化的双翼,让2500年的古城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面对拉斯洛的疑问,绍兴用行动回答:中国人不仅在呵护古人的一切,更以诗意与匠心,向世界诉说千年文脉的当代新生。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沈泽敏 编辑:傅一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