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年的国庆中秋假期,绍兴的天气破纪录地炎热,比天气更炽烈的,是这座古城的人气。10月1日至8日,绍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467.16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8.6%,其中过夜游客318.1万人次,同比增长9.4%。
这串数字就是最好的证明,绍兴凭借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人文风情,以及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旅活动,向世界展示着文化名城的当代活力。
(二)
绍兴的热度,首先源于对文化传承的创新表达。通过深度挖掘名人IP、传统戏剧等资源,打造全新沉浸式体验,让厚重的历史文化触手可及。
在鲁迅故里·沈园景区,改版升级的《梦回沈园·钗头凤》焕新上演,几乎场场爆满,这一沉浸式的宋韵演出,日均吸引游客超2000人次。夜游沈园的游客也越来越多,因此为满足游客需求,沈园还专门推出了夜游专场。
鲁迅这一文化符号,也在假期中被赋予更立体的呈现。“三味VR研学堂”借助VR技术,带游客“穿越”至鲁迅笔下的课堂,亲身体验百年前的私塾生活。假期期间,仅鲁迅故里就吸引23.8万人次到访。
此外,兰亭景区的《兰亭传奇》剧场版成为另一大亮点。该演出以《兰亭集序》的前世今生为主线,10月1日至5日即接待6171名观众。阳明故里同样迎来客流高峰,《阳明那些事》每日连演6场,场场座无虚席。
绍兴的文化不再仅是展柜中的陈列,更成为可触可感的生活体验。这不仅让绍兴的文脉“活”了起来,更让游客愿意为了一场深度的文化对话留在这座城市。
(三)
假期中,前来绍兴过夜的游客比例显著提升,旅游模式正从“打卡式”向“沉浸式”转变。高星级酒店与特色民宿平均出租率明显增长,绍兴饭店、咸亨酒店等持续满房。不少民宿推出“黄酒下午茶+书法体验”等特色服务,进一步增强游客的文化参与感。
精心准备的“古城醉中秋”系列互动,让绍兴的夜晚精彩纷呈。城市广场上的“花好月圆”灯会、无人机秀、“仙子逐月”表演,迎恩门的城墙灯光秀,黄酒小镇的“醉东浦·梦华录”等活动,吸引大量人气。10月6日晚,越王城文化广场范大夫祠前,一场庄重典雅的拜月大典带领市民游客穿越千年,重现传统祭月古礼。一旁的越王城市集汇聚了16家轻餐饮及特色摊位,为游客带来兼具互动性与趣味性的新体验。截至10月7日,越王城文化广场累计接待市民游客达17.6万人次。
文旅的热度不仅限于城区,更延伸至乡野,推动乡村焕发新生。越城区云松村的智能机器人“小空空”、嵊州市稻梦谷·富乐田园农文旅综合体、新昌县兢山村的“好柿”咖啡馆等新业态,融科技、艺术与乡土生活于一体,为乡村旅游注入新活力。
此外,体育赛事也为文旅添一把火。10月4日,18000名球迷涌入诸暨市观看浙BA比赛。不少球迷提前数天抵达,10月1日至3日,诸暨市就共接待游客29.2万人次,同比增长11.22%。
(四)
绍兴文旅的“火热”,还得益于其精心构建的全域旅游网络。通过系统整合交通、文化、旅游等要素,绍兴为游客提供了多层次、全方位的体验。
作为江南水乡的代表,绍兴以环城河为核心,推出内河乌篷船与外河画舫两条游线,串联起浙东运河文化园、黄酒小镇、柯桥古镇、迎恩门风情水街等节点,让“千年水韵”真正融入现代旅游格局。
10月1日至6日,安昌古镇的明制水上婚礼吸引大量游客驻足。乌篷船缓缓穿行于小桥流水之间,假期间共有27.3万人次体验这座古镇的水乡风情。
同时,绍兴公交也推出了接驳专线、旅游定制线路等暖心服务。4条景区假日专线将各景点串联起来,游客可以“一站式”畅游各个主要景点。在古城之下的地铁线路,也织就出一张伴随文旅的地下脉络。在地铁站设置的“旅游宣传墙”、推荐路线以及伴游手册,协助游客出行更轻松。
从水上的乌篷船,到路面的接驳巴士,再到地下的轨道交通,绍兴成功构建出一个立体、高效、融合的文旅体验系统。
(五)
国庆中秋假期期间,#我们如此热爱绍兴#、#国庆来绍兴就对了#等话题内容持续升温,全网累计传播量突破1亿次。
绍兴文旅的这波爆火,并非偶然,而是文化创新表达与全域系统规划的深度协同,将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底蕴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可传播的文旅产品,让游客在古今交融中感受绍兴的独特魅力。
未来,绍兴也会凭借更加精细化的运营,串联起多元化的消费场景,有力推动流量向“留量”转化,稳步实现从短期爆红到长期吸引力的跨越式发展。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黄晨珂 编辑:傅一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