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近,绍兴柯桥区马鞍城市绿心公园每到晚上就热闹非凡。天一擦黑,公园里就支起不少摊子,一块幕布、一台点歌机,配上话筒音响,一个“露天KTV”就摆开了。每个摊位前都围满了人,一首歌刚歇,话筒马上就被下一个人接过去。为了“效果”更震撼,不少摊位还搬出了大型立式外放音箱。
然而,这份热闹有人欢喜有人愁。附近住户李先生说,家里门窗紧闭也挡不住震耳的音响和歌唱声,上高中的孩子躲到离公园最远的房间,还是被吵得睡不着觉,甚至出现了幻听。孩子的学习耽误不得,李先生一度打算换房避噪。
公园本是城市里滋养身心、供人休憩的港湾,在这里唱唱歌跳跳舞似乎无可厚非,但是噪音扰民如何破解?一场关乎“声音权利”的较量,悄然上演。
(二)
夜幕降临,公园里歌声此起彼伏。这般景象,并非绍兴独有。杭州西湖边、宁波老外滩,乃至全国众多城市的广场公园,“你方唱罢我登场”,正不断考验着城市治理的智慧。
究竟是娱乐自由,还是扰民侵权?这道题看似简单,实则牵动着公共空间治理中最细微也最敏感的神经。
记者在马鞍城市绿心公园露天KTV现场实测,音量持续在90分贝以上,甚至从这里传到附近医院住院部走廊仍高达73分贝,远超国家规定的夜间50分贝限值。这早已不是寻常的“热闹”,而是实实在在的噪声污染,是对他人安宁权的侵犯。
然而治理却陷入困局。城管坦言“缺乏执法权,只能劝导”。公安机关表示“加强巡逻、控制音量”。但一家劝离、一家又起,噪音扰民循环如同“打地鼠”。
(三)
露天KTV事件的本质,是一场关于城市公共空间使用权的深层角力。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公园与社区、医院比邻而居已成常态。这意味着公共空间的使用必然涉及不同群体利益的协调。歌者称“公园是大家的,有权娱乐”,居民说“公园旁边就是家,有权安静”。双方似乎都在主张自己的“正当权利”。
漫谈君以为,真正的文明不在于声音有多响,而在于能否听见他人的沉默。公共场所的“自由”从来不是无限的,它止于他人合法权益的边界。真正的自由就像风筝,必须系在一根线上,接受一根线的束缚。这一点,亟需成为社会共识。
(四)
更需警惕的,是基层治理体系“碎片化”带来的无力感。
城管说归公安管,公安说已加强劝导,基层执法者缺乏噪音监测设备、固定证据难、处罚依据模糊……这些实操层面的盲点,恰恰反映了跨部门协作机制不够健全。噪声污染防治法明确了分工,但若缺乏联合执法的快速响应机制,法规就容易悬在空中。
治理当然也不是一味说“不”,更要做“巧”文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内一些城市已经提供了可鉴之策。如上海部分公园试点“声音地图”,划分可活动区域与静音区。广州则推出“广场舞公约”,明确时段与音量上限。
上海部分公园设游园公约
既要各美其美,又要美美与共。解决“露天KTV”噪音问题,需要的不是禁止唱歌,而是“划定边界、精细管理”。唯有让治理举措精准“点穴”,这场“声”态争执,才有真正破局之日。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王慧勤 编辑:杨寒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