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
7月7日至8日,绍兴市委书记施惠芳,市委副书记、市长吴登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谭志桂,市政协主席张新宇,市委副书记王涛等市四套班子领导,用两天时间走访调研6个区、县(市)及滨海新区的15个重大产业项目。市领导们现场踏看项目建设进度,认真听取意见建议,及时解决问题诉求,努力营造大抓项目浓厚氛围。
回溯过往,你会发现,这样高规格的集中调研活动,在绍兴已经成为常态。每次调研的项目不同,但背后的初衷相同:筑牢经济发展“压舱石”,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篇之年,抓项目、扩投资、稳增长尤为重要。围绕关于建设建设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共富示范市决策部署,这次调研,释放了绍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项目建设的鲜明态度,显示了全力推进高质量项目建设的力度。
(二)
步入七月,2025年“半程跑”成绩单即将公布,在这个时候绍兴市领导集中调研重大产业项目,有何深意?答案或许可以从调研对象中窥见一二。
纵观这次调研的15个重点项目,均是新引进、新落地、新开工的重点项目,所涉领域都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有“当红炸子鸡”智能机器人产业,也有频频火出圈的AI产业,还有被称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核心驱动力的创新材料产业。这些项目与绍兴双向奔赴互动演进,前景无限,未来可期。
值得注意的是,15个项目中机器人方向的项目占到5个,包括越城区的豪达人工智能机器人项目、上虞区的智鼎机器人总部及生产基地项目、嵊州市的点甜科技AI农业机器人生产基地项目,以及新昌县的美力智能悬架及机器人弹性元件产业化项目和五洲新春人形机器人与智能汽车核心零部件建设项目。
科学的战略规划是锚定奋进坐标的“路线图”,也是赢得发展主动的“指挥棒”。有报告指出,“十五五” 时期中国机器人产业将快速发展,产业规模预计大幅增长。绍兴一键布局硬核科技,必将积蓄先发优势。
可以想象,这些新赛道里的优势项目,都将推动绍兴高质量发展聚链成势,破浪前行。
(三)
发展大计,项目为王。
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盯着项目干。调研中,绍兴市领导对项目推进提出了更高要求:健全全周期服务、分层分级分类协调机制,强化要素保障,着力提升项目落地率、开工率、达产率,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源头活水”。
今年4月,绍兴首个具身智能机器人整机制造项目——智鼎机器人总部及生产基地项目签约落户上虞曹娥江经开区。不到3个月时间,项目就进入试生产环节。
这背后得益于上虞区推出的一系列举措:一方面,健全优化重大项目谋划生成机制、项目前期推进机制、滞后困难项目破难解难机制、项目投产达产奖励机制等八大机制,覆盖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另一方面,推进以发改部门周门诊、常务副区长月会诊、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季问诊为核心的“三诊”协调,开展督开工、督入库、督进度的“三督”行动,确保项目早开工、快建设、早投产、快见效。
这是绍兴狠抓项目进度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绍兴各地在最大力度抓项目、最快速度建项目、最优服务推项目中“高招”“新招”频出,始终坚持以项目建设之“进”,支撑经济发展之“稳”。
(四)
大道之行,行稳致远。
绍兴一个个次第展开、热火朝天的“大好高”项目,见证着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产业裂变,也寄寓着这座创业创新之城产业能级向智向新、增长动能接续转换、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抱负和使命。
前瞻谋划、精准策划、迭代完善“近期可实施、长期有储备、定期可滚动”的项目库,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就能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扛起“经济大市挑大梁”的责任担当,一年一个台阶奋力谱写新时代胆剑篇。
穿行古越大地,重大项目“一路繁花”的壮阔场面催人奋进。大鹏一日同风起,让发展活力竞相迸发,创新动力澎湃激荡,绍兴勇立潮头走在前列的底气十足、后劲十足。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倪妮 编辑:傅一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