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墙绘四十年围涂故事

2019-08-27 10:42

来源:柯桥日报




一双草鞋,一根扁担,两只竹筐,挑起了茫茫海涂的片片淤泥……近日,马鞍镇童家塔村内一组以“海涂记忆”为主题的墙绘引发了村民热议,这个昔日以捕鳗线为生的绍兴北部小村以“搏浪童家塔”为口号,致力于唤醒当地人的海涂记忆,传承围涂精神。

童家塔村的墙绘就像是一道闸门,闸门一开,记忆便如潮水般涌来。从广袤海涂到如今沃野平畴,厂房林立,工业发展积蓄的巨大能量,正在马鞍这片土地上结出累累硕果。沧海桑田间,最难以忘怀的正是那段风霜雨雪中和潮水“抢地盘”的“围涂岁月”。

人工围涂(1968~1985):“围涂就是和潮水‘抢地盘’”

在童家塔村,记者见到了当年围涂的亲历者,今年已86岁高龄的王来康老人。王老一辈子和水打交道,曾在水利局海塘公路所工作,从1969年六九丘起,直到1985年八五丘结束,他见证了整个人工围涂的艰辛过程。

1968年,为解决粮食问题,绍兴县领导班子作出决定,围涂造田。当年12月至第二年1月,全县人民打响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战天斗地的围涂第一枪。这一年,王来康和村里8个小队的村民一起参加了这场轰轰烈烈的围涂大战。

 “围涂就是和潮水‘抢地盘’,时间很紧迫。”王老回忆道,“一定要抢在潮头到来之前筑起堤坝,否则浪头打过来,人容易被潮水冲走。”六九丘是当时第一次围涂,条件很艰辛,一双草鞋,一根扁担,两只竹筐,就是靠着这种最原始的方式,民工们一担担运动泥土和石头。一些家离得远的同志住的是附近村民的家,大家天蒙蒙亮就出门上工,天黑收工回家。

说起当年围涂的经历,王老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冷”字。“六九年下了四十多天的雪。”他说,大家冒着严寒、踩着冰雪,肩上还要挑两百斤重的担子,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围出了六九丘。原来,根据潮水的特性,当地民间有谚语,冬天的潮水是“冻死潮”,潮水相对较弱,比较适于围涂,所以围涂一般都在下半年进行。

1974年13号台风的正面袭击也让王老难以忘怀,那一年受台风影响,当地出现风、暴、潮三碰头。8月19日凌晨1点左右,汹涌的大潮冲决了堤坝,大堤全线崩溃,为此县里还组织了抢险队进行抢险,40余名同志在这次事件中壮烈牺牲。

六九丘,出动劳动力4万人次,围成海涂0.6万亩;七零丘,出动8万劳动力,围成滩涂2.2万亩;七一丘,出动劳动力1万余人次,逐步围涂0.1万亩……根据资料记载,从1968年起,到1985年结束,轰轰烈烈的人工围涂工程历时17年,共围涂约7万亩。

机械围涂:(1988~2007):“围海造堤新技术”获省科技进步奖

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全县的劳动力开始变得紧张,机械化围涂拉开序幕。

 “人工围涂效率不高,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在实践中渐渐探索出了一套以泥浆泵代替人工筑堤的综合性围涂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时任海涂建设工程管理处副主任的来移年说,当时这套“围海造堤新技术”还获得了省科技进步奖,包括透水保沙的无纺布反滤技术以及大型土工编织袋筑堤技术等。

据他介绍,与人工围涂不同,机械化围涂是先用高压水枪把土冲成泥浆,再用泥浆泵将泥浆吸至堤身,随后将泥浆中的水排出,便可筑成堤塘。

 “机械化围涂不仅效率更高,而且更安全。”当时的泥浆泵“包头”王荣土说,泥浆泵挂在小船上,人在船上操作,比起人工站在滩涂中安全多了,而且使用泥浆泵可以将船驶入地势低洼处,泥浆泵可深入水中吸取淤泥,进一步拓展了围涂的范围。在他的印象中,繁忙时大约有200余只泥浆泵同时作业,整个海涂焕发出勃勃生机。

2006年,绍兴县开始历史上最后一次围涂。次年,口门治江围涂西片工程石坝顺利合龙。它标志着绍兴县历经四十年的海涂围垦画上圆满句号。40年来,绍兴县先后围垦19丘,面积达到14.2万亩。

 “十九次风霜雨雪搏击流,四十载青春热血筑丰碑。”来移年说,这是当时一个亲历围涂的领导在围涂结束后所发的感慨,也是对那些年“围涂岁月”的精辟总结。

从广袤海涂到产业新城   筚路蓝缕的“围海精神”不能忘

随着绍兴工业经济的北移,在融杭接沪连甬的大背景下,优越的地理位置令这片曾经的海涂成为了融入长三角的开放型经济窗口。

近年来,随着印染产业的集聚,这片围涂而成的土地上建起了高楼林立的新厂房,厂房内机器声轰鸣,厂房外载满布匹的货车随处可见,操着五湖四海口音的异乡人们在这里生活工作……

从广袤海涂到如今的生机勃发,离不开的是当年筚路蓝缕的“围涂精神”。土生土长的马鞍人陈永潮不仅是围涂的亲历者,也是在这片土地上创业的收获者。从1993年当选为马鞍第一纺织厂厂长,到如今浙江永盛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其年过花甲仍“二次创业”的精神正是对当年“围涂精神”的继承与发扬。如今,“永盛科技”在原先20万吨包装膜的基础上,扩建年产25万吨功能性聚酯薄膜工程,为马鞍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陈永潮的“二次创业”只是千千万万马鞍人民创业创新的一个缩影。如今的马鞍人民,正用“快马加鞭不下鞍,敢立潮头勇争先”的精神,为“围涂精神”注入新的内涵,一座现代化的产业新城正在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


作者:全媒体记者许益萍 通讯员 袁棋锋 编辑:雷彦平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