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先贤不朽 精神永恒

“名士乡·中国梦——今天,我们给您写封信”全媒体报道反响之一

2019-09-04 10:43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8月23日启动“名士乡·中国梦——今天,我们给您写封信”全媒体报道以来,相继推出了葛云飞、秋瑾、俞秀松、梁柏台、任光、何云6位著名英烈的报道,在社会各界引发热烈反响。

品读报道,感悟先贤精神;抚今追昔,激发昂扬斗志。各界人士纷纷表示,著名英烈的革命理想、坚强意志、奋斗精神、无私品格,是永远值得家乡人民铭记的宝贵财富。时代在变,著名英烈的精神却历久弥新,闪耀着永恒的光辉。当下,要更好地传承先贤精神,不忘初心、接续奋斗,以新时代的新业绩告慰先贤,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

品读最好教科书

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名士乡·中国梦——今天,我们给您写封信”全媒体报道首篇葛云飞的报道刊播后,引起了绍兴、萧山、舟山等地各界市民的广泛关注。

葛云飞第五代子孙葛永兴说,祖先的事迹牵动着三地人民的心,作为后辈他深感光荣。

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何瑛儿通过深入采访,以《葛云飞:一个挺立的姿势》为题,对这位先烈的伟大精神作了生动诠释。“这个挺立的姿势,就是我们的民族脊梁。”何瑛儿说,葛云飞身上强烈的爱国情怀、无畏的牺牲精神,值得今人深入解读。葛氏后代生活之朴素、家风之清廉,也让她在采访中备受感动。

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葛氏家族聚居的山头埠自然村,如今已更名为“云飞村”。村委主任裘关东说,为传承和弘扬葛云飞精神,镇里新建了葛云飞小学,镇中心道路命名为云飞大道。这几年,村里还重建葛云飞纪念馆,并投资1000多万元着手修复葛云飞故居,“葛云飞的精神,是凝聚全体村民的强大力量。”

葛云飞是在定海保卫战中殉国的,看到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的报道,舟山日报社全媒体运营中心主任王晓敏又一次认识了这位民族英雄。“历史的硝烟、血肉的厮杀,悲壮与无奈、奇伟和悲凉交织在一起,让人在阅读时热血奔涌,激情洋溢。葛云飞睿智、无私、威猛、豪迈的英雄形象表现得灵动、立体,给人印象非常深刻。”王晓敏说,舟山文化界也特别关注这位民族英雄。葛云飞等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舟山广为传颂,激励着舟山人民奋发向前。

“先辈的精神,是教育年轻一代最好的教材。”《绍兴市志》原总纂任桂全说,年轻一代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培养家国情怀,葛云飞的精神无疑是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科书。(记者 汤桂平)

竞雄精神励后人

秋瑾是中国女权运动的先驱,也是第一批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志士之一。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推出秋瑾烈士报道后,引发社会各界热烈反响。

“关注了报纸、电视、广播、新媒体的全方位报道,心情非常振奋。”秋瑾侄孙秋经武说,秋瑾一生的理想,就是为黑暗的旧中国寻找一条出路,改变国贫民弱、饱受压迫的社会现状。如今,国家繁荣昌盛,人民过上了好日子。秋家后人将一直牢记她的叮嘱,恪守爱国主义信念,在各自工作岗位作出积极贡献。

秋瑾研究会会长金燕说,绍兴名士群星璀璨,秋瑾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名人文化是城市的文脉,也是城市的灵魂。秋瑾研究会将继续致力于秋瑾革命资源的保护与研究,增强名人文化的辐射力。

秋瑾中学竞雄教学楼。通讯员 陶琦 摄

秋瑾中学校长张瑜说,学校以秋瑾的字——“竞雄”作为校训,象征着永不言败、勇攀高峰的精神。学校将践行秋瑾“自主、学艺、群学”的教育思想,努力创造宽松的环境,搭建个性发展平台,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脱颖而出,成长为独立、有思想的人。

“百年前,秋瑾用自己的鲜血,换取中国民主革命的曙光,这种无畏精神、初心情怀,正是这个时代的奋斗者需要继承的宝贵品质。”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何瑛儿说,秋瑾出生在官宦世家,却甘于抛开生活的安逸,东渡日本探索救国之道,勇于担当革命重任,最终献出自己的生命。作为新时代的媒体人,应该向秋瑾学习,做一名“时代的瞭望者”,让手中的笔成为引领时代的航标。

“秋瑾敢于打碎思想枷锁毅然追求革命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柯桥区兰亭街道区委组织员吴华军表示,作为一名年轻干部,要敢于担当、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在新时代创造新业绩。(记者 陈 松)

接续奋斗谋幸福

8月23日,“名士乡·中国梦——今天,我们给您写封信”全媒体报道俞秀松篇一刊播,正在诸暨市次坞镇溪埭村忙着为新建的俞秀松纪念馆布展的俞氏后人俞广平,就抽空先睹为快,读完后马上将相关链接发到微信群里。

“语言很接地气,很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36岁的俞广平还在读大学时就开始接触俞秀松史料,毕业后,坚持从事俞秀松生平文献资料收集整理。“报道用‘东南西北家国情’作主题,归纳了他一生的踪迹,再现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俞秀松。”

诸暨市史志研究室副主任卢文荣表示,“名士乡·中国梦”全媒体呈现的俞秀松,让他有很深的感触。“角度独特,内容翔实,表达新颖,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可看性。同时,报道对俞秀松等共产党人的胸怀和志向也作了深刻揭示,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从俞秀松身上就能找到答案。”

诸暨市次坞镇溪埭村俞秀松故居。通讯员 楼林建 摄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又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俞秀松诞辰120周年,在此时刊播俞秀松的报道,具有特别的意义。”身在上海的俞秀松继子俞敏先生,今年已参加了上海市和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多场纪念俞秀松的大型活动,但来自家乡的报道,还是让这位烈士后人动容。

“在五四运动的激励下,为了谋求人类的幸福和进步,抛头颅、洒热血,坚持共产主信仰,这种精神今天依然需要弘扬。”俞敏强调,这不仅是俞秀松一个人,也是一代先进青年的精神。“现在我们马上就要迈进全面小康了,但还是需要青年人一代一代接续奋斗,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对于此次全媒体报道形式,俞敏也给出积极评价:“这样的报道有效扩大了受众面,让更多人认识俞秀松、了解俞秀松,并促进了俞秀松研究。”(记者 周国勇)

传承初心创新业

在新昌县新林乡银顶山村银星自然村一处山坡上,梁柏台红色教育基地的雏形已现,完工后这里将成为新昌县又一个清廉教育基地。由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推出的“名士乡·中国梦——今天,我们给您写封信”全媒体报道梁柏台篇刊播后,引发社会各界人士的热评。近日,记者再次来到烈士的家乡银顶山村采访。

“学习梁柏台烈士忧国忧民的精神”“梁柏台一直抱有一颗舍我为国的初心”……8月29日,新林乡官方微信平台“水墨新林”转载了《梁柏台:人民司法开拓者》报道,当地党员群众纷纷转发留言。

看过这篇报道,新林乡党委书记王炳兴激动地说,梁柏台报效祖国的初心,永远值得家乡人民尊敬。“梁柏台十几岁时就想着报效祖国,因为祖国需要,毅然放弃在苏联的审判员工作回国参加革命,为红色司法体系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新昌人。”

梁柏台家乡新昌县新林乡银顶山村。图片由新林乡政府提供

新林乡纪委书记柴昊钢第一时间转发了报道。“梁柏台的初心,激励着全乡党员干部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更加忠诚履职尽责,更加严守纪律规矩。”他说。

“梁柏台为了大家舍了小家,我们每一个村民,都愿意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银顶山村老党员蔡立仁说,建设好家乡,就是在完成梁柏台当年的心愿。

“在新时代,传承好梁柏台烈士的红色司法精神,扎实做好检察工作,是我们的初心,亦是我们的使命。”在看完梁柏台相关报道之后,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翁跃强表示,新时代绍兴检察机关将以司法为民为导向,以“智慧检察”为抓手,强化检察监督,为我市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更有力司法保障。(见习记者 周梦琪)

歌声如流润人心

9月1日下午,阵阵悠扬舒缓的歌声从嵊州中学的音乐教室传来,高一(16)班的45名新生正在这里进行特殊的“开学第一课”——学唱《渔光曲》。讲台上,老师边唱边介绍该曲作者任光的生平;讲台下,学生们对着手中的歌谱唱得动情而投入。

“名士乡·中国梦——今天,我们给您写封信”全媒体报道任光篇刊播后,在其家乡嵊州引起了热烈反响,尤其是在他的母校嵊州中学,师生们再次对任光进行了集体追忆。

“全媒体报道生动感人,让我知道了他生平的更多细节。文章见报后,我立即在全校教职工微信群中转发。”嵊州中学校长叶利平说,学校准备将这期具有纪念意义的报纸放入校史馆和报刊阅读栏,供师生们传阅学习。

嵊州中学开学第一课学唱任光名作《渔光曲》。   记者 章唯艰 摄

“任光是嵊州的骄傲,嵊州的党史陈列馆中永远有他的一席之地。”嵊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郑国达说,任光用音乐的伟大力量,给部队带去了欢乐,凝聚了革命力量。他认为,“名士乡·中国梦”系列报道制作非常“走心”,通过多种传播方式让一个个烈士形象立体起来,很符合当下的传播规律,“今后在嵊州党史陈列馆改造中,我们也要创新宣传方式,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党的历史。”

嵊州市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刘育剡,曾无数次踏访任光童年时生活过的地方,搜集、整理任光事迹,市新闻传媒中心对任光的全方位报道,让他感到非常欣慰。“任光是民政部公布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之一。”刘育剡说,“正是任光等烈士的牺牲才换来了新中国的今天。当前,中华民族正处于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对任光及其精神的宣传弘扬正当其时!”(记者 章唯艰)

深情满纸千秋重

何云烈士的报道刊播后,在社会各界特别是他的家乡上虞引发热烈反响,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为采写《何云:笔阵横开卫神州》,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周能兵赴烈士出生地上虞区永和镇朱巷村采访,还寻访了烈士曾经工作过一年多的春晖中学,以及烈士的至亲。周能兵说,作为《新华日报》华北版的负责人,镌刻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的绍兴英烈何云,为党、为国家、为战友做了那么多事情,唯独没有给自己留下什么。“没有什么能动摇他革命的意志,因为他心里有着永不熄灭的家国梦。”

上虞区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罗兰芬认为,“名士乡·中国梦——今天,我们给您写封信”全媒体报道有创意、领时代、接地气,既全方位展示烈士生平事迹,又通过亲人的书信架起时空隧道,和烈士深情对话,感染读者、激励后人。

罗兰芬说,深情满纸千秋重,烈士常存百世芳。上虞区委党史研究室将做好何云事迹宣传,讲好上虞故事;征集何云资料,全力帮助朱巷村建造何云纪念馆整理资料、谋篇布局,为乡村振兴增添打动人心的红色元素。

椎心泣血,让人热血沸腾;忆古抚今,更让人静穆沉思。上虞区永和镇宣传委员陈薇说,作为新时期的年轻干部,要向何云烈士学习,敢于担责,主动作为。

今年秋季,朱巷小学撤并入永和镇中心学校。永和镇中心学校也是全市“阳明文化进校园”的基地学校,校内建有红色长廊。校长胡建永说,正是千千万万何云烈士这样的英雄为了人民的事业、为了革命甘洒热血,才换来了如今和平和美好的生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师生们更要学习好、继承好英烈精神,践行好“活教育”,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记者 杜静静)

作者:编辑:黄靖芳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