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越城‘地陪’,只要100元一天!包玩到位!”刚刚过去的这个“五一”假期,绍兴的小柴有点忙,他当起个性化“地陪”,陪伴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用双脚丈量绍兴老街的长度,以热情传递着古越文化的温度。
如今,随着个性化旅游的兴起,相较于“导游讲历史”,游客更喜欢“邻居说故事”,“地陪”这一新兴旅游服务模式也悄然兴起。
5月6日,越牛新闻记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探访。
自制“苦楝树环线”:
“赚个零花钱”
“出门旅游做攻略太麻烦了,而且还怕踩雷。我在绍兴待了7年,热门景区去了无数次,知道哪条巷子里的饭店好吃,哪条乌篷船游线风景最美!”小柴笑着对记者说道。
近期,越城区广宁桥头的苦楝树开得正好,淡紫色的花簇如云朵般垂落,与桥下乌篷船的倒影相映成趣。这一充满诗意的江南美景在绍兴人的朋友圈中“爆火”。小柴灵机一动,以 “苦楝树” 为引,将绍兴热门景区巧妙串联成一条旅游环线。
“越城区一共4棵苦楝树,我用其中3棵苦楝树串起一日游线。”小柴介绍,他带领游客从青藤书屋起步,途经鲁迅故里、沈园后,在八字桥畔邂逅第一棵苦楝树;午后探访周恩来祖居后,步行至书圣故里可以看到第二棵苦楝树;五六点晚饭后,仓桥直街夜景正佳,可以在府桥头的灯笼光影中打卡第三棵苦楝树。
他的“陪游”不仅包含路线设计、避雷指南,还有带娃、拎包、拍照等一系列贴心服务。
“五一”前后,小柴一共接了6单,游客来自福建、上海、宁波等地。“有人主动加价,说我100元的价格太低了!” 不过他一一婉言谢绝,坦言自己的讲解水平有限,并非专业向导,拍照水平也一般,“我就是赚个零花钱开心一下。”
“边玩边赚”:
个性定制,满足多元需求
越牛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从事 “地陪” 工作的大多是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地陪”服务的收费方式多样,有的按小时收费,有的按天收费,价格从兼职的百元价到专业向导的600元/天不等。
在杭州兼职做旅游“地陪”的魏女士表示,自己的高定价源于“高配置”:个性化定制旅游路线+自带相机+私家车+外语翻译。
如今的游客已经越来越厌倦千篇一律的攻略,渴望沉浸式体验当地的人文风情。魏女士说:“老年人更倾向于传统的景点,比如灵隐寺、龙井茶园,他们喜欢采茶、拜佛这类活动。年轻人则更关注拍照打卡和新奇体验。”
魏女士将“地陪”比作“城市版陪诊师”——既要提供路线规划,更要输出情绪价值,旅行社卖标准化套餐,地陪则是“朋友带你玩”的专属感。
值得注意的是,年轻“地陪”正以乡土情和烟火气为历史古迹注入新的活力,成为地方文化传播的新力量。
家住绍兴越城区的禾先生向记者表示,自己在陪游讲解的时候经常会融入自己的成长记忆,“比如‘祝福’这一传统习俗,我会从鲁迅的课文讲起,再结合自己家过年时的祭祖仪式,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绍兴的传统民俗。”
小柴也表示:“在沈园,我会讲陆游唐婉的故事,到了书圣故里讲躲婆弄、王羲之舍宅为寺的故事。”
新兴业态有新烦恼:
兼职为主,行业待规范
当乌篷船的橹声里开始融入了年轻人绘声绘色的讲解,“地陪” 这一角色不仅为绍兴旅游注入了脉脉温情,也成为年轻人“边玩边赚”的新选择。
不过,在采访中,所有受访者都明确表示,不会将 "地陪" 旅游作为主业。
魏女士认为,如今交通越来越便捷,不少人会选择 “自由行”,地陪行业的发展还不够完善成熟,“大众对‘地陪’的接纳还需要一定的周期。”
越牛新闻记者也注意到,在社交媒体上游客对“地陪”的吐槽贴比比皆是。不仅如此,此前还有陪伴服务涉及“擦边”等问题见诸媒体报道。由此可见,这一新兴服务的行业监管有待加强。
此外,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大多数“地陪”服务都是通过口头达成协议,存在法律风险。为此,记者咨询了相关律师,律师表示从法律关系的角度来看,“地陪”或“旅游搭子”并未被现行法规明确合法化,其行为可能面临行政监管风险。根据《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条,社交媒体聊天记录、口头约定均属合法合同形式。但口头约定或零散聊天记录易因内容模糊导致争议,需完整保存聊天记录、付款凭证等电子证据。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尉立丹 编辑:傅一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