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35岁是一道坎,过了就完蛋。”这句在求职圈流传甚广的调侃,道出了无数职场人的无奈与焦虑。
2025年10月14日,国家公务员局发布《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明确将报考年龄从35周岁以下调整为38周岁以下,放宽3岁;对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更放宽至43周岁以下。

这一变化迅速成为舆论焦点,公众“苦35岁大限久矣”的情绪终于迎来释放的窗口。
(二)
公务员招录放宽年龄,释放出什么信号?
“35岁门槛”源自1994年出台的《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其中明确公务员招考年龄不得超过35周岁。此后,各类用人单位纷纷沿用这一标准,使“35岁”逐渐成为一道无形的就业鸿沟。
如今,这一限制正在松动。国家公务员局网站在解读本次招录政策时指出,调整是“按照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有关政策要求”作出的适当放宽。
政府选拔人才,能力应是首要标准。此次放宽年龄,体现了“唯才是举”而非“以龄取人”的用人导向,有助于优化公共部门人才结构,增强治理活力。
事实上,绍兴已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录中悄然推进年龄松绑。

以越城区老龄工作管理服务中心管理岗位为例,该职位报考年龄为“18至35周岁”,但对“2025年硕士以上应届毕业生放宽至40周岁”。
更早之前,2010年绍兴在乡镇机关面向优秀村干部的招录中,就已将年龄上限放宽至40周岁。现任村“两委”正职报考乡镇(街道)机关岗位,年龄可放宽至40周岁,学历要求也更为灵活。
(三)
近年来,“打破35岁就业门槛”呼声日益高涨。
“35岁门槛”形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劳动力充沛的当时,或许具有一定合理性;但如今,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接近八十岁、劳动力平均年龄逼近四十岁,延迟退休也已稳步推进,这一标准显然已滞后于时代发展。

僵化的年龄限制与人口结构变化严重不符。许多经验丰富的从业者因跨过35岁而面临“求职无门、晋升受限”的困境。同时,随着国民受教育年限延长,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入职年龄普遍推后,更与“35岁门槛”形成现实冲突。
“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国考放宽年龄限制,为打破就业年龄歧视开了个好头。”绍兴文理学院教授李生校表示,当前“35岁门槛”的松动是一个积极信号,具有示范效应,但还需持续推动,进一步消除用人机制中的年龄限制。
李生校解释说,现实中不少人工作数年后重返校园深造,他们兼具学识与经验,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从长远看,必须摒弃“年龄可作为任意设限指标”的旧观念,才能真正激活各年龄段人才的潜能,构建经验与活力兼备的人才梯队。
(四)
拆除制度门槛或许只需一纸文件,但培育尊重多元、包容平等的就业文化,却需要全社会持续努力。如果只在招聘环节放宽年龄,却在职业培训、晋升机制上固守旧思维,中年劳动者仍可能陷入“进门易、发展难”的困境。

“年龄松绑,人才奔涌”。就业是复杂的社会议题,难以一蹴而就解决。年龄放宽必将是一个渐进过程,任何政策进步都需要时间沉淀与实践检验。
在绍兴等地的公务员招考中,这一理念正逐步落地。给奋斗者多一份时间,为社会添一份包容,让每个年龄段都能在职业舞台上施展才华、绽放光彩。
这不仅是国考年龄松绑的启示,更是构建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社会的共同愿景。而对于每一位劳动者而言,打破“35岁危机”,不能只依赖制度“破冰”,更需要自我“破局”。当年龄不再设限,自我的提升也不能止步,积极地去适应变化,让自己变得更好,才能在任何阶段、任何岗位,拥有更多选择权与出彩机会,更加从容面对人生。
作者:记者 高建峰 编辑:沈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