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每逢假日,绍兴鲁迅故里的主街上总是人头攒动。游客们沿着鲁迅祖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到咸亨酒店的经典路线“打卡”,完成一种近乎仪式化的瞻仰。然而,这种线性观光的模式,也常常留下“有看头、没玩头”的遗憾。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随着鲁迅故里二期项目新建路周边片区(鲁迅文学艺术空间)开放,这一局面正在被悄然打破。在这里,一家家特色店铺构成了文学与生活的对话场域:“野草咖啡”里,一杯黄酒咖啡氤氲着文学与现实的交融;“孔乙己的十九个钱”用一杯奶茶结清百年欠账。这种“文学+消费”的创新模式,让游客从“打卡路过”变为“沉浸停留”。游览空间的拓展和文旅体验的升级立马带来实效,双节期间,鲁迅故里人流量同比增加70%以上。

目前,鲁迅故里二期综合保护项目正在推进,除已开放的新建路周边片区,以研学为主题的三味书屋片区、复原鲁迅笔下市井生活场景的咸欢河片区等,都在加紧建设,将打造出一个“文学+旅游+教育”融合发展的业态布局。预计项目全面运营后,年容纳游客量提升20%以上。
(二)
“了解鲁迅看一期,品味鲁迅看二期”,这一理念精准概括了二期的文化价值。这个总投资15亿元,总建筑面积约5.8万平方米的大项目,不追求“大拆大建”,而是致力于“织补式”有机更新。它依循绍兴传统民居的肌理,将鲁迅笔下的市井生活场景,一砖一瓦地“织”进街巷里弄。其核心是通过一场系统的文化IP“人格化”重塑,让鲁迅回归到一个立体、丰满、可亲的“人”。

在这里,鲁迅不仅仅是教科书上“横眉冷对”的战士形象,新建路长巷里一道百米书封墙展示着他被文学“耽误“的设计才华;“小刺猬&小红象”文创商店的命名,源于夫妇间的爱称,流露出他对家人的温情;柿霜糖与冰咖啡,则还原了他的生活情趣与“吃货”的一面……
这种立体化叙事、人格化传播让鲁迅文化变得触手可及。当年轻人举着“迅哥儿”手办在皂荚树下合影,给孔乙己Q版人像拍照,这场文化IP的年轻化转型,让鲁迅精神变为切实可感的生活体验。
(三)
鲁迅故里二期项目的推进也是古城更新的一次大胆实践。面对一期400多米主街年均承载超400万游客的巨大压力,二期通过精心的“保护式更新”,在保护与活化间寻找平衡,植入新功能、新业态,探索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古城保护发展之路,实现“故里”向“故乡”的升级。它内含的是古城更新的核心命题:如何让文化不仅是“历史遗产”,更是“诗画生活”?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二期项目所做的,正是搭建起一座让“远方的人们”与鲁迅先生及其精神世界产生“关联”的桥梁。它让哲学思考落地为街巷烟火,让文学巨著转化为生活场景,让历史人物成为可对话的友人。

这不仅是对一位文学巨匠的致敬,更是对一座古城文化灵魂的深度唤醒与未来叙事的全新开启。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绍兴正通过这样的实践,向世界证明:深厚的文化底蕴,完全可以转化为澎湃的发展动能,而一个伟大的文化IP,将在持续的创新与传承中,获得永恒的生命力。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尉立丹 编辑:陈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