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时代,我们怎么当记者?

2022-11-08 14:59

来源:

今天是个节日,属于记者。

漫谈君明显感觉,今年记者节相关主题活动,相比以往更加隆重,更加丰富。这当然是对记者身份认同的强化,对记者职业生涯的激励,同时也反映出当下政府和社会对专业记者的更大期待

记者,作为一种职业由来已久,不断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怎么当一名记者?

记者,取其广义,就是从业新闻工作的人。“记者”一词,据意大利一位汉学家考证,最早见于1815年马六甲刊印的一本汉语刊物,但在汉语中以新闻从业者的含义普遍使用该词,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9年《清议报》第7册《时事十大新闻汇记》:“以时事必书,既能直言,又有直笔也。而记者曰:无辩也,但作新闻可观也。”记者一词由此开始在中国新闻界使用。1905年3月,上海《申报》在《论今日各国对中国之大势》一文中使用“记者”称呼,之后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而此前,1872年,《申报》创刊之初设立的“访员”,称得上是中国记者的先驱。清末轰动一时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平反事件,就有《申报》访员的身影活跃其中。

可以说,记者这一职业从诞生开始,就承载着特定的责任和荣光,需要他们及时敏锐地把握社会变化,与生活和群众保持紧密联系,通过自己的新闻采访活动,传播信息、记录时代、推动进步。

在传统媒体的辉煌时期,记者职业一度风光无限。然而,随着新媒体兴起,社交平台迅猛发展,“全民记者”的口号越喊越响,似乎人人都是记者。难道职业记者不再被需要了吗?当然不是。

越是在“全民媒体,人人记者”的纷繁芜杂之中,越需要职业记者锤炼并展现真正的专业品质,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面对众声喧哗,职业记者需要静下来、沉下去。启动内驱力,多出好新闻,职业记者仍然是极其珍贵的存在,像医生、教师一样不可或缺。比如当下,自媒体泛滥信息超载,正在削弱新闻传播的专业性,职业记者正宜挺身而出,担负起释疑、证伪、激浊扬清的引导重任。

随着媒体融合发展不断演进,职业记者也要不断拓宽自己的边界,求新求变,复合多能。以往做记者也许只需写稿子、拍片子,完成信息采集和传递就行了。全媒体背景下的职业记者还需要努力提升服务力,充分发挥党媒的权威性优势,助推社会治理。越牛新闻记者已在这方面大胆尝试,秉持一颗初心,探索利用专业融媒技能,协力政府办大事,帮助群众解难题。比如领先全国同行开发“绍兴战疫求助平台”,实时回应群众诉求;“有事找小编·助农拼一单”帮助老太太卖掉滞销的桃子。类似典型个例,都是记者服务力的良好展现。

再则,在互动传播时代,职业记者还需要多一些感受力、共情力,多去新闻评论区里蹲一蹲,听听受众的声音,建立起彼此的信任。也许你的下一条报道就来自于某一条评论的互动,也许你能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社群。

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道与术”,亦可用来观照记者职业。术是方法论,是技术和手段,是记者的笔头功夫或实操技巧等等。道是本质,是规律,是记者必须始终恪守践行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面对新的传播环境,记者之术自然应该顺时应势不断更新。但是,大道不易,笃行不移。不论媒体业态如何变化,记者都要不忘初心,记者之道,或者说新闻之道,就是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是求真务实,服务人民。

新时代新使命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也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作为记者,要坚定政治站位、心系复兴伟业,描摹波澜壮阔的壮美画卷;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绍兴故事、浙江故事、中国故事。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道正则术通。心中有道,手中有术,记者的职业之路就能越走越光明。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余晓华 编辑:钱天怡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