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柯桥有一位刘老板,他“布”同凡响!
在纺织产业经历外迁震荡、同质化竞争加剧的时代,有人选择低价抢单,有人选择代工生存,而刘化海却带领“捷信纺织”,在印花行业走出了一条“硬核创新”之路。他说:“传统产业不传统,一块布也能织出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护城河。”
从广州到柯桥,用“原创”扎根
2000年,年仅23岁的刘化海踏上创业之路,接手武汉六家品牌专卖店,却在第一天就亏损5500元。“当时压力非常大,但我始终相信创业是正确的,关键是如何坚持并找到创业的方向。”他回忆道。
2006年,他与家人一起从广州转战柯桥,在柯桥成立外贸公司及联合市场开起了门市部,并在随后的几年用连锁模式在全国纺织集散地开设了多个门市部。2019年,刘化海二次创业,创立“捷信纺织”,并明确企业定位:不做仿版、不拼价格,专注“百分百原创设计”,做品牌服饰的专业面料供应商。

彼时,纺织业正处在粗放增长的阶段,同行大多依靠复制花型、低成本扩张,而“捷信纺织”却默默组建起3人设计团队,从一张张原创画稿开始,艰难搭建自己的设计体系。置身于近300平方米的产品展厅中,刘化海抚过一排排面料样本与品牌成衣,如同翻阅企业创新日记。

如今,“捷信纺织”的设计团队已扩展至十余人,并创新性地联合青年艺术家共同研发面料花型。每年超过2000个新款设计中,不乏“爆款”:一款再生羽绒服面料订单量达几十万米;一幅油墨画风格的羽绒服面料单场订货会收获五六十万米订单。企业也逐渐成为ZARA、MANGO、CAP等国际快时尚品牌的长期合作伙伴。
硬核创新:用科技织就“护城河”
面对纺织产业向东南亚转移的大趋势,刘化海的应对策略清晰而坚定:“没有核心竞争力,再大的市场也守不住。”
“捷信纺织”的“硬核创新”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知识产权的全面布局。企业累计投入研发资金几百万元,获得22件商标、20项实用新型专利,版权作品超过1.4万件。这些知识产权不仅是技术实力的证明,更为企业筑起了坚实的护城河。其艺术作品荣获首届浙江省知识产权奖三等奖,成为纺织行业少数获此殊荣的企业之一。

二是数字化转型的深度推进。在公司展厅旁,一整排落地柜陈列着全棉、天丝、亚麻等上万种面料样品,每一块面料都拥有独一无二的“身份证”——通过一物一码系统,实现从研发设计、生产到客户的全流程追溯。刘化海演示了ERP管理系统:“过去到法国、上海等地参加展会,单找样寄样时间需要一周甚至十天。现在数字化、ERP管理新员工也能在几分钟就能完成样品的寄件工作,效率发生质的飞跃。”

三是绿色发展的前瞻布局。“捷信纺织”不仅建立自有实验室,配备色牢度、防钻绒、纺织强力等检测设备,更先后获得GRS全球回收标准认证、GOTS有机棉认证,并与奥地利兰精公司合作推动天梭系列产品实现“零碳”升级。
“捷信纺织”用坚守证明:传统产业不缺市场,缺的是坚持创新的勇气与智慧。在科技与艺术交织的新纺织时代,刘化海和他的团队正在织就一幅属于中国制造的创新图景。
(内容来源:笛扬新闻)
作者: 编辑:陈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