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柯桥姑娘花重金减肥,结果气到报警……

2023-07-04 09:10

来源:

随着互联网医疗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常见病、多发病患者

开始在网上自查病因,

通过“网络问诊”寻求良方。

为了方便广大百姓异地就医,

一些相对有声望的医生专家

也会推出在线免费咨询、便民门诊、

远程会诊等服务。

但事实上,网络诊疗服务的逐渐普及,在给民众带来看病便利的同时,医生误诊、先药后方、AI开处方药、泄露患者个人信息等问题频发,甚至还出现了冒用医生身份为问诊者提供健康咨询,进而宣传保健品的诈骗现象。网络问诊泥沙俱下,市民问诊网络时,要有一定的警惕心和鉴别力。

老中医推荐“纯中药减肥”

半年牟利3000余万元

几年前,绍兴柯桥警方曾特地赶赴广州,捣毁了一个以售卖“减肥药”为名的特大诈骗团伙,该团伙谎称老中医调配特制减肥药为名,通过微信实施诈骗,仅半年时间全国500余人(不完全统计)上当受骗,其非法获利3000余万元。

事情发生在年轻的夏女士(化名)身上。当时,她在某网站页面上看到一则减肥药广告,广告宣称老中医秘制纯中草药配方,随后添加了所谓“专业瘦身指导”的微信。添加成功后,一位名叫“相医生”的客服代表热情询问了夏女士的身体情况,并声称他们的减肥药是需要根据不同的体质特征、减肥目标进行现配,绝对安全无副作用。

与此同时,对方还发来一段“老中医”现场配药的视频以打消夏女士的疑虑。在取得信任后,对方推荐她先购买一个疗程试试,费用为1380元,并承诺无效可以退款。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夏女士付了1300元购买了一个疗程。

收到药后,夏女士严格按照“医嘱”服用。可一个疗程后,她的体重并无变化。随后,“相医生”主动联系夏女士,针对夏女士的质问,他并没有表现出慌张,反而提出照片会诊,要求夏女士拍下舌苔照片、赠送的足贴使用后的照片。收到照片后,他声称夏女士体内湿气重,需要继续坚持服药,并给出了第二疗程方案,而该疗程的定价为3580元。

这一次,夏女士多长了个心眼。她上网进行了搜索,发现网上有很多类似自己这样的受害者,她意识到可能被忽悠了,随即向派出所报警。

“老中医”赚得盆满钵满,但有不少人却依然不自知,跳进了这“问诊陷阱”,还心甘情愿支付这昂贵的医疗费用。如果仅是损失金钱也就算了,当购买的一些药品是掺加违禁成分的,伤害到了自己的身体,那更是得不偿失。

网站冒用医生名义误导患者

法院:判决被告网站侵权

在今年5月5日,央视就曝光了一起“网络诊疗”骗局。李医生系北京某三甲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日常接诊过程中,有患者向他反映,一家提供健康咨询服务的平台上,以他的名义发布了大量健康类回答。李医生说,无论是从医德还是专业角度来说,医生都不会给出此类反馈,是平台冒用其名义进行健康咨询类的内容发布,以此来宣传保健品。为此,李医生联合其他4位被冒用名义回答患者问题的医生,通过律师对这家网站提起了诉讼。

法院经审理认为,涉案平台未经原告授权使用其姓名、照片及单位职称在网站上发布问诊答复内容,侵害了原告的姓名权及名誉权,判决该平台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案件的主审法官认为,互联网健康咨询和诊疗是有区别的。对于互联网诊疗,国家卫健委有明确规定,从事的机构和医生都要满足特定要求,可以从事常见病和慢性病的复诊,可以开具诊疗方案。而健康咨询则无明确规定,但有一条红线不能突破,即不能出具具体的诊疗方案。

柯小微从柯桥区人民法院了解到,目前该类案件在柯桥还未发现,但其他法院确实有一些患者起诉健康咨询平台侵犯健康权的案件,“网上健康咨询平台乱象丛生,只是目前进入司法领域的案件数量还相对较少”。

莫让“网络问诊”变成“问诊陷阱”

其实,患者之所以选择网络诊疗,看上的就是便利和专业,足不出户便可快捷获得专业医生的在线解答,确实可以省去了路费和排队的麻烦。但在网络诊疗行为中,网络健康咨询是最为混乱的一角。

柯小微尝试在网上搜索荨麻疹、白癜风等话题,一系列链接跳出来,回答的医生来自五湖四海的各个医院,更有三甲权威医生表推荐,这些国际性的疑难杂症,对网络上的“医生”来说,却是吃几帖“秘制神药”就可以解决的小事。

在网络诊疗行为中,国家卫健委明确规定,从事网络诊疗的机构和医生都要满足特定要求:可以从事常见病和慢性病的复诊,可以开具诊疗方案。而网络健康咨询属于社会服务,除了不能出具具体的诊疗方案外,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相比较而言,直接搜索病因进入的咨询页面并不正规,如果要寻求网络问诊,还是建议到正规医院的正规网页或者公众号上,找到具体医生之后进行咨询。”该业内人士称。

的确,边界模糊,缺乏明确的规定,导致网络健康咨询不断越界,随意开具诊疗方案和处方药,使患者轻则损失财产,重则延误病情,让本就“不太平”的网络诊疗服务业“乱上加乱”。眼下,缺乏有效监管,加上有的平台为了流量主动配合侵权,导致健康咨询问诊乱象多发,比如有以健康咨询为名替医疗机构打广告的,有卖药的,还有为不具医疗诊疗资质的机构引流等。

而若想避免进入“问诊陷阱”,除了亟需完善制度,加强监管外,作为患者本身而言,也要提高警惕,即使是正规提供互联网诊疗服务的互联网医院,也不得提供首次发病的首诊服务,首诊必须去线下医疗机构进行确诊,与此同时,如果是对常见病或慢性病进行复诊,可以选择通过正规互联网医院进行。对于健康咨询平台,患者可在上面了解保健知识,比如有关常见病的科普以及常见药的使用禁忌,如果此类平台涉及对具体病症给出具体的诊断和用药建议,则涉嫌违规。

(越牛新闻综合柯桥传媒集团)

作者: 编辑:沈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