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首张营业执照:激活创新基因

2019-11-08 11:32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核心提示

1979年,新昌县核发编号为“新工商证字第001号”执照,这是改革开放后全国发放的首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如今,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一穷二白到民营企业的遍地开花,新昌这个山区小县实现了从全省次贫县到全国百强县的历史性跨越,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贡献了独特的“新昌经验”。

昨天,市新闻传媒中心“回望路标、坚守初心”新闻行动采访小分队,来到新昌进行探访。

7张营业执照,一家小店38年历史

泛黄的纸质执照,记录着改革开放后个体经济蓬勃发展的历史。在新昌县市场监管局历史展厅内,至今保存着梁爱娟当年申领的这张编号为“新工商证字第001号”的营业执照,执照注明的经营范围为“主营春饼,兼营油饺”。随同一起摆放的,还有其他6张执照原件,经营范围从卖春饼到后来的百货副食品,他们的申领人都是梁爱娟。“这组执照是我们特意从档案资料里寻找出来的,它们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新昌个体经济的发展历史。”新昌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人介绍说,改革开放以后,新昌县第一时间为个体工商户“开绿灯”,开始为他们办理工商执照,有着一手打春饼手艺的梁爱娟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这家小店,开了整整38年,养活了家里3口人,哪怕我母亲去世后她的孙媳妇张美君也还在经营,直到2017年房屋拆迁。”梁爱娟的儿子裘嘉虎今年已经76岁,说起这个改变了一家人命运的春饼店,裘嘉虎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据他回忆,春饼是家里祖传的手艺,因为母亲的春饼做得好,价格也公道,小店生意很是兴隆,每个月能有40元左右的利润,相当于当时一个技术工人的月工资收入。“我母亲没有文化,也没有退休金,如果不是开了这个小店,家里生活会很拮据。”裘嘉虎说,母亲经营春饼店没几年时间,家里便盖起了3层楼房。

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第二年,政策允许各地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个体劳动。允许个体经商的好消息激发了新昌人的创业热情,此后,像梁爱娟这样的个体工商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一些佼佼者还组建了公司。当年为梁爱娟办理营业执照的新昌县市场监管局退休干部俞相明介绍说,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新昌个体工商户的申请数量激增,几乎每年以上千户的数量增长,经营范围也从简单的小吃、副食品扩大到农业服务、机械加工制造、电脑技术服务、家政服务等三大产业的各个领域。

如今,新昌的个体经营户数量已经超过3万户,个体工商户登记也已经成为新昌县“最多跑一次”清单中的一项重要服务内容,办理个体工商执照实现了“立等可取”。

40余年务实求新,民营经济硕果累累

新昌地貌特征为“八山半水分半田”,土地资源紧缺,改革开放前是一个资源少、区位偏的山区小县。梁爱娟申领的这张全国“最早”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为个私经济打上了合法的“钢印”,自此,新昌掀起了民营经济发展的大潮。

1984年办出第一张集体企业营业执照,1988年办出第一张私营企业营业执照……同样是在新昌县市场监管局历史展厅里,摆放着一张张不同历史时期的珍贵执照,记录着新昌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历史。

“新昌开创了‘上交利润递增包干’承包经营责任制先河,曾在上世纪80年代推动了民营经济大发展。”1985年1月,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新昌县委决定将县计委、经委、乡镇企业局、二轻工业总公司合并为新昌县计划经济委员会,今年已经87岁的陈伯和当时担任县计划经济委员会综合科科长,主要负责乡镇企业审批工作。陈伯和介绍说,早在1985年,新昌就提出乡办企业、村办企业、联户企业、个体企业“四个轮子一起转”的方针,当年前来办理企业登记的人络绎不绝,每天从他手中审批出去的乡镇企业就有10多家。“当时这些企业年产值有50万元就算相当不错了,现在看来可能不值一提,但他们中的很多企业,后来成为推动新昌经济持续发展的顶梁柱。”陈伯和说。

昨日,记者在新昌县市场监管局历史展厅现场采访。

思想解放了,一系列好政策也纷纷出台,在此后的经济体制改革中,新昌的创造力惊人。为了推动企业发展,新昌推出了各种优惠政策,包括新产品、新办厂免税;对个体联户企业则实施“旷管政策”,所谓“旷管”就是在企业发展的头三年免税,让管理“旷工”,帮助企业发展壮大。为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新昌还专门组建了工作组,进驻企业办公,在改革中始终强调“因厂制宜”,实行“一厂一策,一病一方”。大刀阔斧的改革,带动了新昌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1986年,新昌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农业。

乡镇企业迅猛发展,个体联户企业遍地开花。新昌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种种做法赢得了关注,在1995、1996年召开的全国“深化国有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和“全国小型企业改革座谈会”上,专题介绍和推广新昌国有资产承包经营的做法与经验。

务实求新让新昌的民营经济在改革开放后的40余年时间里始终蓬勃发展,结出累累硕果。随之,这个山区小县的块状经济日益凸显,医药强县、纺机基地、轴承之乡、冷配大县、名茶之乡等称号接踵而来。

10家上市公司,科技创新造就经济强县

飞机制造、机场建设、通航运营、航校培训、飞行管理……位于天姥山脚下的万丰航空小镇,一座座“高大上”的建筑异常醒目,一条通航产业的完整产业链已经布局完成。“前20年,我们选择了汽车行业,接下来20年,我们选择航空,转型、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万丰集团董事局主席陈爱莲如是说。

很多新昌人都知道,“万丰”的起点并不高,1994年,当陈爱莲办起汽车零部件厂的时候,仅有7名员工。20多年来,“以信息化改造工业化,以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的创新发展理念,造就了这个市值上百亿的巨型企业。

新昌,一个43万人口、有283家规模以上企业的山区小县,如今拥有了10家上市公司,“绍兴板块”市值前10名榜单中,新昌占了4席。“‘三花智控’的前身是一家乡镇农机厂,‘新和成’刚成立的时候也只是一个校办小厂。”在新昌县市场监管局总工程师李立均看来,和万丰集团一样,不少如今在A股市场呼风唤雨的新昌企业,当初都极不起眼,正是始终贯彻如一的创新理念和不断推陈出新的技术革命,让这些企业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阔步前行。

当然,众多民营企业不断壮大的过程中,政策的推动功不可没。每年安排4亿元用于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战略性产业发展;每年拿出上亿元专项资金,引进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对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的高层次人才,最高补助500万元创业科研经费……《新昌科技创新20条》,种种鼓励创新的举措力度空前。

与此同时,为更好地发动机关干部参与科技创新,近年来新昌还全面建立科技指导员制度,选调200多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担任科技指导员,帮助企业解决创新发展问题;为了进一步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新昌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将5月31日确定为当地的科技日,表彰优秀科技工作者;健全县领导联系服务专家制度,新昌建立起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容错免责机制,借此推动“不比大小比创新、不比规模比效益、不比资产比智产、不比一时比后劲”的创新氛围形成。

如今,在新昌,高端制造、生命健康、工业机器人、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占比达85%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50件,一批全球细分市场的单打冠军、隐形冠军脱颖而出。新昌也被科技部列入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并作为全国唯一县域代表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作典型发言。

倾听

陈伯和:创新发展 先人一步

改革开放让每个人都有了发挥才智的舞台,激发了新昌人的奋斗激情。很多时候,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服务优先理念,能让企业少走很多弯路。新昌县委县政府对上级政策理解透彻、勇于担当,迈开了改革大步,才能在创新发展上先人一步。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发展壮大之后,很多新昌企业并没有裹足不前,而是不断进行国际并购、国际产业布局,以全球化的眼光争当行业领军者。

(编者:陈伯和时任新昌县计划经济委员会综合科科长)

李立均:重智惜才 智力支撑

对人才和科技的重视,成为新昌民营经济高速发展的不竭动力。走进大部分的新昌企业,你会发现科研机构身处的一定是最漂亮的那幢楼,正是这样重智、惜才的群体企业文化,让新昌的科技创新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很多新昌企业的腾飞,源自和科研院校的合作,在上海、杭州、深圳等人才、高校密集地区和海外,新昌企业依然在不停布局研发机构。目前,新昌已累计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外国专家工作站都达到了两位数。强大的创新磁场,不断为新昌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编者:李立均系新昌县市场监管局总工程师)

2018年12月18日《绍兴日报》报道全国首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作者:记者 阮越才 俞颖颖 撰文 通讯员 马骏 吕立春 摄影 编辑:黄靖芳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