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网络述年】透过春联感受中国力量

2020-02-09 11:13

来源:

新型病毒防控战还在胶着状态,让我们春节的氛围淡了些。转眼已经是元宵节,意味着春节即将结束。但是,在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识别度极高的节日里,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蕴含着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绵延五千年生生不息的生命密码,有我们自信能够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底气。在感受引以自豪的中华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可以从春节里找到战胜疫情的钥匙。

春节里有很多中国文化象征性的、展示性的元素,吃团圆饭、耍狮子、舞龙、祭祖、赶庙、守岁、挂红灯笼、穿新衣服、放鞭炮、集中时间走亲访友拜年等。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我们不妨选择其中之一的春联来说春节,从中体味深厚的传统文化,感受不竭的中国力量。

从来源看,至少在宋代就有了用纸贴春联的习惯,虽然名称用的是原来相当于春联意义的“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至今已经1200多年的历史了。内容看,通常是表达辞旧迎新、祝福、体现新风尚、美好愿望和励志等,用红色的纸张为底,充分表达了中华民族喜庆、自强不息、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等美好寓意和强烈愿望。

从文字看,使用的是汉字。春联用汉字书写。商朝时候的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距今4000多年来。然后演变成金文、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这些字体都可以在春联上呈现。享誉世界的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在商朝废墟中发现的表意文字,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这一点也可以用来说明中国文明的连续性。几千年来,中东人一直不能释读他们祖先的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而现代中国人却能读懂商朝文字。”从中可见中华文化的底蕴和一脉相承的连续性。

从载体看,春联通过笔墨砚写在纸上。纸是中国为世界作出巨大贡献的四大发明之一,至少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已经出现了。造纸术到8世纪传入阿拉伯,14世纪到欧洲。纸张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极大推动欧洲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的发展。

也许,说这些有些浅薄,因为我们习以为常了。也许有人说,年味淡了,吃不讲究了,鞭炮不放冷清了,春节访友少了,少了亲情,这是事实,但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思考,比较,从春联可以看出,春节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厚积薄发的显性表现。时代日新月异,我们不应该也不会躺在四大发明中炫耀取暖。但是,独一无二的绵延不绝的中华文化蕴含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给我们智慧和力量。而且,汉字中的凝聚力,纸张中的智慧,悠久的历史中的韧性,加上现代化的医学科技,终将为我们战胜这场战“疫”提供足够的精神支撑。

作者:周国梁 编辑:蒋超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