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依法保护大运河需要更新理念技术护航

2019-12-23 09:51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一方面加强预警式监测与风险评估,另一方面加强保护性发掘与成果深化,引入“互联网+”理念,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实现对世界文化遗产数据的记录和传播

大运河绍兴段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绍兴最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名片。明年1月1日起,《绍兴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将正式施行,30条“铁律”将对大运河绍兴段形成依法护航之势。

《条例》对绍兴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等明确了保护范围和保护职责,并对4种行为作了明令禁止,包括刻划、涂污的,擅自修建、改建、添建的,擅自迁移、拆除的以及其他危害运河遗产要素的行为,并设立了相应的罚则,最高可罚50万元。如果从经济惩处力度来看,似乎并不低,但从保护效果来看,或许还需努力。毕竟大运河绍兴段全长101.4公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河道有77.6公里,长长的河道,庞大的保护区域,对于监管和保护而言无疑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很难保证在依法保护过程中不出现顾此失彼的尴尬,以及取证难、保护难、追责难的问题。

同为世界文化遗产,开放性的大运河远比故宫和敦煌莫高窟的保护难度要大得多,而且大运河至今还发挥着航运、水利、交通等现实功能,加上浙东运河核心段有着与生活区融为一体的复杂环境,保护更是难上加难。例如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为保护河水清洌,前段时间在河埠头砌起水泥花坛,后因公众关注、批评强烈而拆去,这些都将对大运河的保护带来很大考验。因此,从自觉保护到依法保护,从粗放型保护到惩戒性保护,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应该建立起一个基于风险管理理论的监测预警体系,实现世界文化遗产地“变化可监控、风险可预知、险情可预报、保护可提前”的预防性保护管理目标,在充分考虑不确定性因素的基础上,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风险处理,将“风险源”对遗址可能造成的影响和破坏降到最低限度,这也是故宫、长城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实践模式。

若论保护之难,与大运河情况相似的还有丝绸之路,同样是路线长、区域广,受损现象严重,保护难度极大。丝绸之路除了推动国际国内合作与多地互动之外,还成立了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心,通过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建设动态数据库、推进信息传播与推广,深入挖掘丝绸之路遗产内涵,全面呈现沿线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成果。这种信息化、动态化、数据化的保护模式无疑值得大运河借鉴与复制,因为双方都有着共性的东西,有着相似的困境,有着文化的关联。一方面加强预警式监测与风险评估,另一方面加强保护性发掘与成果深化,引入“互联网+”理念,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实现对世界文化遗产数据的记录和传播,显然是一条科学合理的路径。

当然,大运河的保护最终还需举全民之力,要加大依法护河的宣传力度以及对大运河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力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个世界文化遗产的珍贵价值,让社会各界都自觉参与到大运河的保护工作中来。同时,对大运河绍兴段保护区进行全面梳理,建立文化保护基因库,明确公布重点保护源,实现分级保护监管机制。

与此同时,要扩大运河保护范畴,突破常规的保护理念,加大开发与利用的步伐,打造“文化运河”“文旅运河”“诗意运河”“胜景运河”,深挖大运河绍兴段的历史文化价值,培育当下的运河价值文化。


作者:钱科峰 编辑:雷彦平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