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城区月底前将安装1000套电动车充电桩,1元充满或按惠民充电价格收费,既方便了市民充电又减少了消防安全隐患。(据《绍兴晚报》)
近年来,电动车火灾事故频发,起火原因主要为电气故障。电动车大多在室内停放和充电,有的甚至停放在走道、楼梯间等公共区域,一旦起火,燃烧速度快并产生大量有毒烟气。这次加装1000套“智能充电桩”,确实有了安全保障。
可这样一件利民保平安的好事,却遇到阻力。有的市民觉得使用“智能充电桩”不方便,也有市民不欢迎“智能充电桩”建在自家附近。客观上讲,使用“智能充电桩”没有像在自家门前那样方便随意,且充电时间难把握、智能操作一时也难适应。也有市民则考虑到“智能充电桩”装在自家附近会人多烦杂等。
“智能充电桩”事虽小,但关乎民生。保安全就是保民生,凡事要从大局出发。公安部专门发布《规范电动车停放充电加强火灾防范的通告》,规范电动车停放充电有关事项,严禁在建筑内的共用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等公共区域停放电动车或者为电动车充电;对于有物业服务企业或者主管单位的住宅小区和楼院,应当依据《物业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对管理区域内进行电动车停放、充电实施消防安全管理;对违反《通告》行为并构成违反消防管理行为的,公安机关将依法予以处罚;引起火灾,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些无论是单位也好,个人也罢,都需要无条件执行,自觉遵守。
“智能充电桩”的安装,无疑给电动车使用者带来了福音,离不开市民的支持和维护。一开始使用或许有些不便,但摆在生命财产安全面前,必须去努力适应。作为安装单位,也应尽可能做到人性化,比如安装位置尽量考虑市民使用时的便捷、安全,最好有防晒防雨设施;按照使用人的时间节点,经常帮助指导使用方法,做好日常设施维护管理;公安、综合执法部门、社区等做好检查、督促工作。否则,使用、维护不当,事倍功半不说,还影响城市形象。
社会治理讲究共建共治共享。营造良好的公共环境需要大伙的共同努力,市民要像爱护家里的设施一样爱护“智能充电桩”,社会各方也要参与支持,这会让“智能充电桩”推进得更加顺利。
作者:坚白 编辑:雷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