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新昌县梅渚镇梅渚村深度培育村落业态,把目标锁定在打造民俗文化体验地上,重新找回老梅渚的印象。(见《绍兴日报》12月17日1版)
乡村建设需要多些这样的“老字号”新招牌。深挖古村文化底蕴,既能让村民宜居,又能让游客寻古,是梅渚村擦亮古村的金名片。眼下,在一些乡村,“小花园”“微绿地”“文化墙”点缀村庄,确有焕然一新之感。但“村里公厕虽然是水厕,但还是照样又脏又臭”“光好看还不行,大家富起来才最重要”……这样的评价仍然不在少数。为什么?至少说明一个问题,一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没有“整”到村民心坎里,还存在脱离实际、经看不管用的现象。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发力点”。这项系统工程牵扯方方面面,涉及千家万户,就像一个复杂的“魔盒”,要用合适的方法去“打开”。如果找不准切入点、站不稳落脚点,分不清轻重先后、把握不住系统层次,反而会引发新问题,“费力不讨好”。比如,有些地方注重打造“盆景”“样板街”,却忽略了老百姓的现实需求;追求大拆大建、短期内出效果,但精细化治理欠账不少。而梅渚村则更注意掌握发力技巧,通过镇里返租50多间闲置农房,精心设置“老风味”“老手艺”“老作坊”三个街区,邀请一批有手艺有想法的村民入驻。而以印象馆、记忆馆等为代表的8个乡村旅游体验馆,则引得游客纷至沓来,激发了古村新活力。
建设美丽乡村,应做到“风景”和“钱景”相统一。搞好乡村“钱景”,才能放大“风景”的价值。农村必须念好致富经,大胆探索生态产业园、农旅融合、党支部引领农村合作社等路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乡村经济。同时,要从群众需求出发把工作做实做细,实现“风景”和“钱景”的双赢,进而激活美丽经济,促进人居环境“蝶变”。
作者:坚白 编辑:雷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