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域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既要遵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从全局谋划一域;又要结合绍兴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彰显绍兴特色,打造市域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以一域服务全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赋予地方更多自主权,支持地方创造性开展工作。”绍兴市域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既要遵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从全局谋划一域;又要结合绍兴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彰显绍兴特色,打造市域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以一域服务全局。推进绍兴市域治理现代化,应该构筑以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善治体系为基础,区、县(市)级攻坚克难体系为主体,市级统筹协调体系为保障的立体治理体系,同时配套实施“十项行动”。
一、市级统筹协调体系
地级市具有较强的统筹协调能力,应该以更高站位、更广视野、更大力度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
党建引领提升行动。把党的领导作为贯穿绍兴市域治理现代化的主线,充分发挥市属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社会风险防控贯穿于党建规划、组织决策、执行监管各领域各环节。在重特大事件中,发挥市委在市域治理中“主心骨”和“总指挥”的功能,统领市属各层面的治理主体,做到统一号令、步调一致,真正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市域治理效能。
治理资源掌控优化行动。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启动编制绍兴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专项规划,分析绍兴经济社会基本面,从宏观上摸清和保证治理力量资源“基本盘”,预测和应对治理力量资源“动态盘”。持续办好民生实事、发展大事,不断解决全市性治理难题,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绍兴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在微观治理活动中,特别是在突发事件中,要在全市范围内有效调配力量资源,“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提升市域治理效能。
“枫桥经验”品牌推广行动。“枫桥经验”既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创新范例,更是社会治理中的鲜活经验和公共产品。绍兴是“枫桥经验”诞生地和先行区,“枫桥经验”是绍兴得天独厚的城市品牌。从城市营销的角度,绍兴应该争取召开全球“枫桥经验”基层治理峰会,既推广传播“枫桥经验”,又像对产品和企业一样,包装和经营“枫桥经验”这个品牌。同时,在自媒体时代,要让民众熟悉“枫桥经验”的场景和故事,做到全员营销,在国内甚至国际上推广营销“枫桥经验”,为绍兴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获得更多的治理资源。
二、区、县(市)级攻坚克难体系
“郡县治,天下安”,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市域治理的“一线指挥部”,担当急难险重治理任务的“终结者”。
安全风险联防共治行动。在社会治安领域,要持续开展“天网行动”,着力构建具有绍兴特色、县域特点的立体化、信息化治安防控体系,重点推进指挥可视化、情报合成化、技防智能化、监管信息化、治理社会化“五位一体”联防共治行动的软硬件建设,为绍兴市域社会治安稳定搭建安全屏障。同时,要聚焦生态环境风险、安全生产风险、经济金融风险和群体 事件、突发事件风险等,加强日常排查和评估,建立健全预测预警预防体系。重点开展县域隐患治理,确定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落实责任人,发挥专业人士作用,增强整治实效,共建共享平安绍兴。
特殊人群帮扶转化行动。对生活困难、因病因灾致贫人群开展帮扶和精准服务、精细管理,在已经实现“两不愁”的基础上,重点推进较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等“三保障”工作,并在扶志、扶智上下功夫。对历史上受挫折或近期因征地拆迁、下岗分流等受到损失的人员,既要依法依规在物质上弥补,更要在精神上关爱和引导,增强其社会认同。对有极端思想或情绪甚至有极端行为的人员,要批评教育、心理疏导,对其中屡教不改且有潜在风险的,要依法依纪管控。要在全社会弘扬民主法治核心价值,营造团结祥和的社会氛围,防止阶层固化、社会撕裂,促进和谐绍兴建设。
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行动。区、县(市)在组建应急管理局的基础上,要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应急管理权责统一、人事匹配上,区、县(市)政府对应急救援的职能职责要实行清单式管理。要增加投入,高标准建设乡镇(街道)、村(社区)应急救援站,保障应急资源,编制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培训民众的应急技能,夯实应急救援的基层基础。同时要推进应急救援的社会化服务和产业化发展,培育有关应急救援的社会组织、中介机构和企业,为应急救援提供物质基础、专业服务和产业支撑。
三、基层善治体系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治理点多面广,头绪复杂,有时还情势危急,需要基层政府与公民社会良好合作,以基层善治为民众打通幸福之路。
治理主体培育行动。基层善治光靠乡镇(街道)政府(办事处)的力量是不够的,要紧紧依靠村(社区)依法自治。既要进行政府创新,也要进行社会创新,培育公民团体、社会组织和企业等治理主体,促进社会建设,发展健康的公民社会。在治理主体培育过程中,也要实行负面清单制度,让各类治理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设立,并且法无禁止即可为。要鼓励和引导治理主体参与经济发展、民主政治、生态保护、文化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承接某些由政府转交的公共服务职能,提高治理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减轻政府负担,有效降低公共服务成本。
基层法治推进行动。“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推进基层法治,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活动,官员和公民都要依法行事,政府和官员要做表率。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信访积案,化解社会矛盾,不留“后遗症”。要强化普法教育和宣传,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和道德素养,使全民守法蔚然成风,使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
民主协商决策行动。乡镇(街道)政府(办事处)与辖区其他治理主体之间的合作协商,是基层善治的必由之路。要坚持基层协商民主,引导公民参与决策,把向专家征求意见和向公众征求意见结合起来,重视决策风险评估,从源头上减少社会矛盾,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在民主协商过程中,允许存在不同声音和不同诉求,追求不同群体利益诉求的最大公约数,实现治理主体之间博弈多赢、共建共治共享。同时要积极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数字民主,回应公众关切,促进现代政治文明进步。
智能治理打造行动。深入实施“雪亮工程”,健全完善区(县、市)、乡镇、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指挥平台,重点推进农村视频监控补点扩面工作,完善智能治理的硬件设施建设。社会治理主体要把大数据思维运用于社会治理活动,使两者深度融合,实现从经验治理向数据治理、从被动响应性治理向主动预见性治理转变。同时,要促进治理主体专业化,有效利用大数据预测社会需求、预判治理问题、增进公众共识,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作者单位 绍兴市政协
作者:葛波儿 编辑:雷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