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在融杭联甬接沪中实现嵊州新发展

2019-12-12 08:53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全省“四大建设”和杭绍甬一体化深入推进,作为贯通浙东沿海与中西部内陆腹地的要地,嵊州在承接产业、技术和资源要素转移方面的优势非常突出。嵊州要把握这一新机遇,做好做深融杭联甬接沪这篇大文章,实现与杭州、宁波、上海等地同频共振、拔节生长,努力在甬绍同城化方面先行先试。

一、交通网络互联互通,下好融杭联甬接沪“先手棋”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是群众关注的民生实事,更是推进融合发展的关键。嵊州要进一步凸显在融杭联甬接沪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好地承接都市圈发展,首先要谋划推进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构建互联互通的交通格局,持续放大交通区位优势,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其次要有序推进杭绍台高速嵊州段、杭绍台铁路嵊州段建设,全面启动并完成甬金铁路嵊州段建设。利用329国道、杭甬高速和228国道,拓展嵊新组团快速联甬接沪通道。依托嵊新协同改革试点,积极开展对接绍兴、宁波的城际铁路和高铁站-施家岙有轨电车等研究,加快构筑重大综合交通走廊。第三要紧抓宁波、绍兴入选全国首批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试点发展优势,开通嵊州城区至万丰航空小镇空中物流绿色通道、空港公交线路,向上争取嵊州航站楼建设项目,主动对接杭甬大都市区空港、信息港。

二、产业平台融合发展,唱好融杭联甬接沪“重头戏”

产业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核心与源泉。借着杭绍甬同城化一体化的东风,未来嵊州要把良好的区位优势转为现实的开放优势,按照“理产业思路、育产业人才、抓产业布点、建产业集群、促产业升级、搭产业平台”的总体要求,积极对接沪杭甬产业布局调整,推进错位发展、配套发展、协同发展,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重点谋划建设以“一区二带三园”为主的战略性平台,即城南新区、剡溪创新带、浙东唐诗之路黄金旅游带、万亩千亿通道经济产业园、艇湖新兴产业园和高新技术产业园,使之成为嵊州承载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战略的主平台。实施“国家级开发区创建三年行动”,以升级、培育、转型、优化“四大工程”为核心,聚焦重点项目、整合政策资源、完善落实机制、补齐产业短板,有序推进开发区全面升级。发挥嵊州义甬舟大通道重要节点的纽带作用,加快临甬区域发展,以嵊州、余姚、奉化环四明山交界区域为切入点,串联嵊州剡溪、余姚四明山、奉化溪口雪窦山等特色旅游资源,推动整体开发、连片保护。谋划建设临甬产业园,谋划建设宁海至嵊州公路等一批高等级公路,积极融入宁波都市圈,打造联甬“桥头堡”。

三、创新资源协同开放,打好融杭联甬接沪“主攻仗”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嵊州整体来看,目前仍存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缺少、高端人才储备不足、重大原创成果和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少、大量企业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等问题。嵊州要以“创新一体化”为抓手,加强与沪杭甬地区互动合作,充分整合现有和潜在资源,共同搭建科创协作平台,加速重大创新成果转化。一方面,提升创新活力,重点加强与杭甬高新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对接,争取设立异地研发园区,高标准推进厨具电器产业省级创新服务综合体创建工作,实质性投运杭州“嵊州企业研发大楼”。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拓展各类人才交流互动渠道,借助沪杭甬地区嵊州商会、知名乡贤人脉广的资源优势,开展高端人才引荐、高校人才引进、人才科技项目合作等,谋划设立高层次人才嵊州疗养项目,鼓励嵊州行业企业与杭州、宁波等地职业技校开展“技能+学历”“新型学徒制”等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

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绘好融杭联甬接沪“同心圆”

公共资源和服务共建共享是高质量实现融杭联甬接沪的根本所在。未来,嵊州要推进多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建设,共谋教育、医疗健康、文化休闲、信息基础设施等全方位深度合作。要主动接轨沪杭甬优质教育资源和需求,建立“双向互动,双赢合作”机制,鼓励校际间友好结对,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共同推进智慧医疗应用,与沪杭甬卫生信息系统实现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互通共享和检验结果共享,并在实现异地就医费用即时结算的基础上,扩大联网医院范围,实施智慧诊疗。依托人文生态优势,招引沪杭甬优质康养服务组织共建医养综合体,提供优质养老和医疗服务。全面融入沪杭甬“信息高速公路”,紧盯上海、杭州5G试点建设情况,开展5G商用试验网布点建设,推进省数据共享试点县(市)建设。全面深化与阿里巴巴、亚马逊、谷歌的合作,以云计算为基础设施,构建嵊州“城市大脑”,加快智慧城市管理系统的创新应用,打造全省移动办公(办事)样板城市。

作者单位 嵊州市发展和改革局

作者:俞 波 编辑:雷彦平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