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出新的要求,形成“中国之治”新理念。绍兴作为“枫桥经验”的发源地,在社会治理方面有着良好的实践与基础,如能进一步加快完善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模式”,有助于率先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
一、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治理期待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在进步,但总会伴随着“成长的烦恼”,在中国社会大步迈向“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当下,转型期的矛盾与焦点发生了转化,社会治理的热点与难点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是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多期待,另一方面社会各阶层对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变高、期望变大。当期望与失望并存,当阶层利益无法均衡,社会矛盾也就不可避免,社会治理的转型与完善也势在必行,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显得尤为必要,如何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成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课题。
二、“枫桥经验”对社会治理的价值提炼
构建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离不开“枫桥经验”的支持,绍兴的社会治理在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中受益良多,56年的实践证明,“枫桥经验”是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治理方案。
在新时代的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枫桥经验”并未过时,反而历久弥新,其“三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成为新的价值提炼,依靠群众解决矛盾是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依托法治以理服人是法制建设在基层的落地生根,依赖德治促进和谐是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实践升华。如今,“枫桥经验”的核心价值有了新的拓展,以“自治、德治、法治”加上“政治、智治”的“五治模式”,正在成为当前社会治理的新蓝本。
三、完善“五治”是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关键
政治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领导力量。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是创新社会治理的一个正确方向,要高度重视政治引领在社会治理中的决定性、根本性作用,通过基层党建力量的加强,推动党建工作从上层着力向基层着力转变,强化社会治理中的党建引领力,强化基层红色战斗保垒的精准发力。要旗帜鲜明地讲政治、树正气、强责任,增强政治责任和政治功能,扩大党组织的社会功能,着力构建区域统筹、多方联动、领域融合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自治是优化社会治理的良性循环。矛盾来自于群众,最终要解决于群众,“发动和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始终是社会治理的一个立足点,要通过群众路线与社会治理的有机融合,优化治理方式,形成良性循环。要健全基层自治,充分发挥社区、村委等的自治功能,突出群众自治主体地位,推进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的落实。
法治是强化社会治理的基础保障。依法治国,依法治理,任何矛盾的化解与工作的推进都离不开法治的支持与保障。要以法治精神来审视社会治理,以法治思维谋划社会治理,在法治框架内寻求治理方式的创新,明确各类社会主体在社会治理参与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和程序,并通过地方法规的实施建立起规范有序权责明晰的社会治理法治体系。
德治是推进社会治理的教化引导。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行不悖,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放大德治的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运用道德的力量来教化和弘扬社会正能量,运用传统文化精髓来净化人的思想,加强正面宣传与柔性教育,建立起好人好报与人心向善的社会环境。
智治是提升社会治理的技术支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了科技支撑对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积极作用,我们要积极推动现代科技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创新智慧服务与智慧管理。要借力智慧城市建设之东风,运用新技术精准匹配社会治理资源,通过政府服务功能的转变、便民服务举措的实践、基层治理网络的完善、民意反馈渠道的畅通,缩短服务群众的距离,优化社会治理的效能,从而建立起信息化、智能化、互联互通式的社会治理技术体系,实现社会治理大数据的应用以及分析、研判、预警水平的整体提升。
作者单位: 绍兴市汽运集团
作者:钱科峰 编辑:雷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