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越城区自2015年启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来,迄今已有1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了234支签约服务团队,391名全科医生累计签约28.33万人,签约率37.06%。
“家庭医生”推行近5年,签约率为三分之一多,应该说进度并不算快,但就在这支签约队伍中,仍暴露出亟需“提质增效”的短板,“签而不约”或“签而难约”成为相对突出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看上去很美的“家庭医生”最终将沦为“空中楼阁”,签约服务无法全面覆盖,真正有需求的患者因为“约不到”“等不起”“拖不得”,最终还得往大医院跑。
对于“家庭医生”,许多市民在认知上存在误区,一是以为签约费用很贵,造成一部分人不敢签,却不知这是一项免费的政府民生工程;二是以为签约医生会提供全方位服务,盲目扩大对签约医生的功能奢望,却不知“家庭医生”更多意义上是健康顾问,行动不便者才提供上门服务;三是担心“家庭医生”会影响自由就医,这自然更无事实依据。这是导致签约率不高的根本原因。当然,签约率与知晓率低下的根源并不全在市民这边,也有出于“签而难约”的失望,出于服务有欠全面深入的期望,甚至出于不能“有呼即应”的考虑,导致不少市民放弃或者不想完全依赖于“家庭医生”来成为自己的“健康卫士”。
签约的391名全科医生,平均服务725名市民,根据国家出台的《关于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的指导意见》,原则上每名家庭医生签约人数不超过2000人,也就是说,越城区的签约医生还远没有达到服务的顶峰,仍有大量潜力可挖。然而,即便如此“宽裕”,依然存在“签而难约”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激励机制,平均签约一位对象医务报酬约为几元钱的超低价扼杀了医生的积极性,也使得签约服务活力消退,毕竟医生是在常规门诊以外花时间花精力去完成签约任务的,签约报酬的性价比既要体现对职业的尊重,更要体现服务的优质优价。
因此,“家庭医生”实施5年来没有发挥预期效应,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精准发力,打破僵局焕发活力。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扩大知晓度,消除市民心头的疑惑与不解,让更多的人特别是慢病患者都纳入签约服务范围,另一方面要深耕、细化签约服务内容,尽可能发挥“家庭医生”的作用,加强“医联体”以及民营“医养一体”机构的互动与融合,扩大签约服务团队。尤为重要的是,要健全良性循环和政策激励,通过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的运作模式,更好地扩增签约服务功能,提高“家庭医生”的服务积极性。
作者:钱科峰 编辑:雷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