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去了鲁迅小学推广排球,现场100多名小学生表演的集体排球操让我很震撼。”女排奥运冠军张娜说,通过女排世俱杯赛事的举办,绍兴的排球氛围已经日渐浓厚,打造排球之城大有可为。这几年,受到家门口举办的高质量体育赛事熏陶,很多市民自觉加入到全民健身队伍中,青少年体育运动也得到了蓬勃开展。
一座城市的精神,是在长时间的栖居和“城长”过程中逐渐内生出来的,比如让排球界、体育界名宿大咖们倍感亲切的“胆剑精神”。然而,竞技体育赛事、群众体育活动和一座城市的关联度,如果仅仅停留在“活动”本身上,看似场面热闹,散后凄清寂寞,并不能给一个地方、诸多居民和“匆匆过客”心中留下些什么。显然,绍兴对待世俱杯等体育赛事的态度不是如此,从“胆剑精神”与“女排精神”的同构性寻求,到排球之城、体育之城、赛事名城、活力之城等一系列品牌的真切打造,都不是“临空高蹈”“坐地谈玄”,而是以全民健身等群众体育活动,特别是以学校体育为代表的青少年体育运动为坚实基底的。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所谓美好生活的需要,毫无疑问包括更充裕的体育健身场所,比如公园、体育馆、社区健身区以及性价比高的收费健身场所。由此而言,一次次区域级、国家级、世界级赛事的举办,带给城市及其居民的长远效益要远大于可见的门票收益或者可以合理想象的城市“声誉”。
更重要的是,在软硬件的高强度建设、维护和经营中,在与世界各地的人们频繁“照面”的可能性中,关于体育和教育、体育和人生、体育和城市的体验会更加立体。当夜跑、健身、广场舞等运动方式加密了人际互动的同时,学校教学中户外体育活动,特别是对抗性和合作性要求更高的排球足球篮球等“大球”,能够让孩子们在更多的注目与喝彩声中“上手”“上场”“上演”,这会让城市本身的筋骨、气质,兼容度和包容度更强,也会让“从娃娃抓起”这样的经典叙事以更润物无声、动力十足的方式展开。可以期待的是:当青少年体育运动能够扎实入骨地开展下去,包括让浓厚的排球氛围和赛事红利造福每个青少年,在不远的将来,一个个身心健康而和谐的绍兴少年长大成人,其中不乏能够接续女排精神、为国争光的新一代“绍兴造”赛场国手,“活力城”也会更实至名归。
作者:张翼 编辑:雷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