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东篱在数小鸡蛋!”近日,在丽水锋鱼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农场里,“新农人”杨郑汝在一群土鸡中拍摄与土鸡蛋相关的抖音视频,表演诙谐搞笑,充满原生态乡土气息,吸引了网友的注意。而杨郑汝之所以能成为“网红”,得益于丽水市莲都区今年实施的农村自媒体建设项目,该项目通过培育一支农民“网红”队伍,带动本地农产品打开网上销路。
正如网友所说:“不想当网红的卖家,不是好生意人。”眼下,在淘宝、抖音、快手等平台,越来越多的农民、扶贫带头人甚至镇村干部,当上了农产品销售的主播,吸引了大量粉丝,使农产品卖得很火。比如,广西灵山县的一位农民,在直播中推介了一种在当地生长的柑橘,短短24小时就卖出了30多吨;江西寻乌县农民潘秋霞,通过直播,每个月百香果销售额近7万元,她不仅卖光了自家的果子,还帮助贫困户销售百香果……现如今,不少农民成了“网红”,不仅摆脱了贫困,还阔步走在了致富路上。
但是,“网红”不是想当就能当、想火就能火的。前不久,当笔者问及为什么不搞直播卖水果时,柯桥区平水镇的一对青年夫妻农创客说:“拍摄短视频、搞网络直播看似简单,但是想火起来却不容易,既需要策划和包装,又需要点演技,这些我们都不擅长。”绍兴本地农民中也有许多人渴望成为“网红”,期待自己的农产品能因此“美名扬”。但是,正如这对年轻人所说,如果农民拍摄的短视频缺策划、少创意、没新意,怎么可能“一夜爆红”?没有较高的关注度,农产品大卖就不能变成现实。
农民自己当“网红”有难度,那么有关部门能不能适时“推一把”?比如,搞“网红”培训班就是一个挺好的办法。一方面,教农民注册自媒体账号、拍摄与剪辑视频等一些简单的信息技术,另一方面,请“网红”老师们针对文案策划、形象设计、粉丝运营等专业知识与农民进行交流并传授经验。通过这种实用的培训,本地不少农民就有可能成为新一代“网红”,就有可能逐渐摆脱“只会种、不会卖”的现状。
培育“网红”农民,有关部门不妨多推一把、多帮一下,让本地更多农民搭上互联网快车,奔向更加广阔的市场,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这何尝不是在为绍兴的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者:侯嫣 编辑:雷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