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区有1.2万余座桥梁,仅28%有桥名,有的桥梁还存在着“重名同音”“一桥多名”等现象,还有“有桥名无标志”“桥名书写不规范”等。
绍兴“万桥之乡”盛名已久,但许多古桥因为地处乡村而无法留名,即使偶有“大名”也仅局限于村民的口耳相传,时间一长,桥名也就概念模糊,同音谐音、重名改名的很多,不少古桥、石桥为“无名桥”或“佚名桥”。
桥对于绍兴而言,是城建史上绕不过去的一个重要符号,也是越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遗存,从最初跨河搭桥的通行功能,到后来古桥文化的景观研究,绍兴的桥已成为丰厚的历史馈赠,是古越大地的历史见证与人文象征,从中可以研究和探索越地的民风民俗、桥梁建筑、石材资源、能工巧匠、经济沿革、社会人文等方方面面。桥名,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桥的灵魂,是一座桥前世今生的点睛之笔与文化内涵。所以,留住“桥文化”,留住“桥的乡愁”,应该从恢复和规范桥的芳名着手,让每一座桥都赋予生命的意义。
让每一座桥芳名惠存,需要引经据典去考证。有些桥,曾经有名,后来无名,曾经记载于史书,而后逐渐湮没,我们应该查阅资料严密考证,从古纸堆里打捞芳名,以恢复旧名为主旨,还桥以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积淀。
让每一座桥芳名惠存,需要脚踏实地去走访。有些桥,虽然历史悠久,然而籍籍无名,只因坐落于乡野,只因人迹罕至,但在当地百姓心中有着一定的知名度,这就需要我们多做实地走访,从百姓的口中探密桥梁的过往,把流传于口耳的名字定下来、刻上去。
让每一座桥芳名惠存,需要结合实际作规范。有些桥,无名,历史亦不久远,但实用功能还在,地域位置独特,或者建筑构造别具一格,规范化命名既要结合地名实际,更要考虑内涵寓意,便于记忆,便于称呼,个性鲜明,饱含时代印记。
让每一座桥芳名惠存,需要融入文化彰显特色。有些桥,屹立在那里就是一道文化风景线,青石板、石狮子,青苔满台阶,木莲缠桥栏,如果桥名立意高远,乡愁浓郁,具有强烈的地方文化特色,必将为绍兴桥文化锦上添花。桥是绍兴水乡乡愁的浓缩,也是城市变迁的印记,珍藏一段历史,打捞桥的人文,就从芳名惠存开始吧。
作者:钱科峰 编辑:雷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