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病”一旦演变成顽疾,便都“小事不小”,成为城市文明程度的一个污点,高楼大厦与绿树成荫都无法掩饰这个污点。你以为“水雷”击中的只是市民的裤管么?不是的,击中的是人们对这个城市文明高度的认知与印象,引起对这个城市管理精细化程度的不满与诟病
越城区城南街道解放南路凤凰路口东北角的人行道上,每天都有汽车停放,旁边千客隆超市的卸货车辆还反复碾压,地砖出现松动或破损,下雨天这些地砖就成了“水雷”,让过路市民叫苦不迭。(11月1日《绍兴晚报》)
人行道上禁止车辆通行与停放,这是常识,然而偏偏有一些车辆无视规定屡屡闯禁,不仅对行人通行造成障碍,还损坏了地砖,影响了环境面貌与市民生活。这样的行为,毫无疑问需要予以纠正与整治。但从“水雷”频现的现状来看,车辆闯禁行为绝非偶尔为之,而且告诫与处罚几乎没有,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
人行道违章停车,有着对应的执法部门,不知为何不见动静?地砖破损了,应当由“肇事者”负责维修,即使无法查找“肇事者”,也应由管理单位或业主来维护修复。然而,路面破坏者一多,就有点法不责众的意味。上面提及的地砖破损地面产权属于天镜南苑小区开发商或者全体业主,他们也不愿为来自别人的“伤害”而埋单,于是地面修复成了一道难解之题,“肇事者”不担责,业主又是受损方,如果不从谁损坏谁担责的角度去解决问题,恐难走出僵局。
人行道上的“水雷”并非城南这边独有,只要有车辆经常碾压的人行道,地砖是很难保全的,所以,与其纠结谁出钱谁修缮的问题,不如思考一下如何杜绝车辆驶入人行道的问题。除了加强行政执法,还有没有更好的措施来防范那些不守规矩的车辆?譬如在人行道车辆容易进出的地方设置隔离桩,在人行道附近增设监控取证设备,公布举报电话加强群众监督,对沿街经营店铺落实地面保护责任制等等,多管齐下必能起到震慑作用,也能追责肇事车辆。
路面遍布“水雷”,其实是“城市病”之一种,不独此事,诸如住宅楼下防盗窗店切割金属条的噪声刺耳,沿街商家音响嘹亮震耳欲聋,街头散步突然蹿出没人牵狗绳的猛犬,电动自行车乱停乱放阻塞盲道,私家车爬上草坪当停车位……形形色色的“雷区”,让人不厌其烦,这“城市病”都有对应的法规作疗方,但都因精细化管理的不足而久治不愈。
“城市病”一旦演变成顽疾,便都小事不小,成为城市文明程度的一个污点,高楼大厦与绿树成荫都无法掩饰这个污点。你以为“水雷”击中的只是市民的裤管么?不是的,击中的是人们对这个城市文明高度的认知与印象,引起对这个城市管理精细化程度的不满与诟病。
“城市病”因其细微琐碎,反而更容易失管,一方面市民觉得反映问题的渠道不够通畅,另一方面又因规范不够、查处不严而导致放任,无法真正治病除根、触及问题的核心。
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不看高楼是否气派广场是否豪华,也不看道路是否宽敞夜景是否美丽,而是从一些以人为本的管理细节中体现出来的。如果说环城河里漂满垃圾、人行道上布满“水雷”、粉墙之上遍布“牛皮癣”,那么这样的城市即便经济发达物质富有,也必然是文明缺失精神贫乏的。所以说,街头“水雷”的存在,炸响了城市呼唤精细化管理的痛点,需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作者:钱科峰 编辑:雷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