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连一名10岁女孩被一名13岁男孩杀害的案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频发,且呈作案低龄化、手段残忍化等特征。面对这些游荡在人间的“小恶魔”,全社会必须采取有效而坚决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类似悲剧重演。在此背景下,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对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进行了审议。对此,民众充满了期待。
一个13岁孩子是如何一步步变成杀人恶魔的?大量事实已经反复证明,孩子品性发生问题,都有一个共性原因——与家庭教育缺失直接相关。“13岁恶魔”背后站着什么样的父母?这是本案带给我们的沉重反思。
每一对父母对教育子女都负有第一责任,但是不是合格父母却要打一个问号。所谓“合格父母”,看似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实则是一个认知模糊的问题。
现实中,对合格父母往往存在狭隘认识,认为孩子成绩好就是教育成功,或者,为孩子创造优越的物质条件,就是合格父母。其实,都不是。合格父母的衡量标准,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成为拥有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人。
不管是孩子品行发生问题(打架斗殴、违法犯罪),还是孩子娇生惯养、始终“长不大”,抑或是对人对事冷漠、没有责任心,凡此种种,追本溯源都是人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导致的“病症”。
让孩子成为拥有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人,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但家庭教育承担着无可替代的关键责任。肩负这一责任的父母,没有第二种选择,必须要尽心尽力履行好这一责任,才能称为“合格父母”。如果家庭教育缺失,或者发生重成绩、轻人格等教育错位,孩子的人格形成和心理成长,必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从而影响孩子一生,付出无法挽回的代价。
教育孩子,管束孩子,让孩子成为拥有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人,是一场不能出错的“教育考试”。而要通过这场“教育考试”,成为“合格父母”,唯有不断学习,不断成长,让自己成为拥有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人。我们常说父母对孩子言传身教的核心要义正在于此,如果自己人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怎么能教育孩子成为拥有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人?
作者:孙维国 编辑:雷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