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让“国保”走出寂寞成为文化宠儿

2019-10-21 12:45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10月16日,国务院核定公布了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越城区“大善寺塔”和“汉建初元年买地刻石”两处文保单位榜上有名。至此,越城区范围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达14处。

大善寺塔位于市中心,始建于梁天监三年,因大善寺而得名,如今寺毁塔存,成为城市广场的地标。“汉建初元年买地刻石”位于越城区富盛镇乌石村,于东汉建初元年镌刻,22字的摩崖刻石文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地券,被列为我国的汉刻重宝。两处新晋国家级文保单位历史悠久、保存完好,为绍兴古迹遗存瑰宝。

国家级的文保单位,应当有相应的保护措施。其实在这次上榜之前,我市的文物管理部门就已经对大善塔和汉买地刻石引起重视,三年前对大善塔进行过保护性修缮,乌石村的汉刻石及周围环境也基本保持着原貌,没有造成人为损坏。只是,相对于文物的“国保”地位,这些文保措施显得不够全面,还需对照文保要求,进行提档升级,对两处“国保”落实更扎实的保护性措施,尽可能避免文物被自然风化、气象灾害、人为涂刻等损伤。

大善塔与汉刻石作为全国文保单位,都有一个特质,那就是“寂寞”,与同为“国保”的鲁迅故居、大禹陵、八字桥等相比,尤显落寞,光顾者稀。这固然有宣传不够、传播不力等原因,但与开发利用的滞后也不无关系。之前早已列入“国保”的吕府、古纤道、宋六陵、富盛窑址等古迹,一样逃不脱寂寞的命运,即便是辟为景点的大通学堂、青藤书屋、蔡元培故居、印山越国王陵等全国文保单位,总体来看游客也不算多。为什么金字招牌无法包装成文化的宠儿?为什么特色鲜明的“国保群”难以引起旅游市场的追捧?这确实令人深思。

平心而论,全国文保单位并不是都有高度可看可赏之地。有些古宅、村落、名人旧居尚可一观,但有些文保单位看点比较少,一块石碑、一座孤塔、一个小院、一片遗址,对于学术研究而言固然是文化富矿,对于旅游开发与文化推广而言却有点底气不足。这就需要我们以讲好文物故事的姿态去介入,不能人为割裂文保单位与历史故事、乡土文化、名人佚事、环境配套等的关系。让“国保”沦为一种纪念,是最沉闷的保护,或是最无意义的禁锢。这方面,兰亭这个“国保”单位做得很好,先后拓展建设了书法博物馆、书法碑林,复原了天章寺遗址,把兰亭故事讲好讲透,把书法文章做深做透,在文保单位的自我做大中吸引世人的目光。

当然,我们并不提倡刻意扩大文保单位的规模,或者刻意做一些假古物,而是做一些巧妙的点化与混搭,譬如阳明故里的开发救活吕府,譬如黄酒小镇的开发带动徐锡麟故居,譬如将地域相近的几个全国文保单位“组群拼单”,或者以“桥文化”“酒文化”“越文化”等主题为切入口打包开发文旅项目,从而打造全新的文化旅游业态,让“国保”呈现星光灿烂之势。

绍兴的古城保护与全域游正在全力推进,“活化”全国文保单位系列是篇大文章,不妨一做。

作者:钱科峰 编辑:雷彦平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