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关注“安宁疗护”的绍兴做法,这是市人民医院的“安宁疗护”第二次走进央视。
“安宁疗护”,其实就是不折腾、少痛苦,让绝症患者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这种做法上世纪60年代发源于英国,我国2017年正式试点。绍兴的“安宁疗护”之所以能两次进入央视镜头,正是因为起步早、进步快。“安宁疗护”首次出现在绍兴是2013年,比全国试点早了4年。今年6月,国家卫健委要求尽快将“安宁疗护”在全国全面推开,而我市的“安宁疗护”已明显走向成熟、走在前列。
尽管绍兴的“安宁疗护”在全国医卫界快人一步,却并不意味着“安宁疗护”已深入人心毫无阻力。事实上,社会对“安宁疗护”的认知不多,甚至有将之与“安乐死”划上等号的,认为“安宁疗护”就是见死不救,认为“安宁疗护”就是为子不孝,只有耗尽钱财费尽全力,将病人折腾到痛苦的最后一刻,才算仁至义尽大贤大孝,否则,便是人生遗憾。
有个数据足以说明“安宁疗护”并不为大众所接受:截至2018年,5年内绍兴只有400余例临终患者和家属接受了“安宁疗护”服务,远远低于重症监护室气管插管、电击除颤等“有创抢救”的人数。
这确实需要人性的释放与理性的认知,不然患者最后的人生尊严都将无法保持。2017年,著名作家琼瑶就因丈夫平鑫涛的抢救问题与子女闹出风波,琼瑶认为必须按照丈夫的意愿在病危之际不动用任何医疗器具来维系生命,子女则认为只要活着就必须接受治疗抢救到最后一刻,最后,琼瑶的“安宁疗护”观念被平鑫涛子女的“有创抢救”传统观念击溃。
“有创抢救”不一定就是尽孝,花钱折腾并不是对病人的重视,当无法用医疗技术来改变患者命运的时候,孝心与责任还真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更不是以过度治疗来体现的。尊重患者的意愿,维护病人的尊严,让人生最后的旅程走得更安乐才是生命的真谛,“安宁疗护”的主旨就是体现一个“安”字,随遇而安,心有所安,不为无谓的痛苦买单,不为无益的执著折腾,顺其自然,安享阳光。
如今,绍兴的“安宁疗护”已经形成良好的服务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当前全国全面推开的现状下,绍兴人的就医理念也应同步跟上,给生命以更多理解,给患者以更多尊重,与其人财两空,不如无痛治疗;与其折腾至死,不如安享天伦,虽然美好很短暂,终使患者体面走完人生。
当然,我们既要期待社会对于“安宁疗护”的高度认同,更要加强相应的宣传普及,澄清认识上的误区,更新人们的传统观念。央视尚且不遗余力地为“安宁疗护”宣传,两次深入绍兴挖掘经验,作为“安宁疗护”领头羊的绍兴,更应该及时科普,广泛宣传,取得更多的社会认同与患者、家属支持,把好事办好。
作者:苏小坡 编辑:雷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