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 王薇 范文忠 翁佳美
今天下午,参加阳明文化论坛的百余名嘉宾冒雨分组前往越城、上虞、诸暨,寻访阳明先生的历史遗存,感知先贤不朽的思想文化。
大雨滂沱中,一行人来到位于西小河旁的阳明伯府遗址,在碧霞池前驻足停留,这里是王阳明“天泉证道”的所在,嘉宾们拿起手机不停拍照。
在王阳明纪念馆,来自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的南礼强对着一幅图文看得特别仔细,图文介绍的是王阳明得意弟子,曾在嘉靖年间出任绍兴知府的南大吉兴建稽山书院的事迹。作为南氏子孙参加阳明文化论坛,南礼强觉得很激动。“南大吉不仅在绍兴兴建稽山书院,传播弘扬阳明文化,他还在回到老家陕西渭南的时候,把阳明文化带了回去,成为关中阳明文化传播的第一人关学的学术走向亦在此后逐渐发生了变化。”南礼强说,这次来应邀来绍兴参加阳明文化论坛,感受到这位与先人私交甚笃的心学大儒的思想,内心非常震撼。
当考察团来到阳明洞天山脚下时,雨下得更大了,一行人撑伞登山,兴头不减。“历史上的伟大人物的遗存,总能留给后人以思考。”北京三智东方文化学院副院长朱玉昆表示,虽然研究阳明文化很多年,但只有亲身来到阳明先生曾经悟道修行过的地方,这种思想的感悟才更深刻。
在群山环抱,风景怡人的上虞区陈溪乡虹溪村,嘉宾们一路跋涉来到了王阳明先祖居住地陈列馆,这是一幢有些年头的四合院,于今年5月初完成布展,主要陈列展现的是王阳明先祖回迁脉络。据了解,王阳明为西晋名臣王导的第三十七世孙,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王氏一族不断迁徙,在王阳明先人迁往余姚前,曾在上虞达溪(现虹溪村)生活。2007年,上虞在国内首次发现王阳明冢谱——《虞南达溪王氏宗谱》。“王阳明先祖迁徙脉络,让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了这位圣人与绍兴的联系,也不难理解他为何会在去世后归葬故里。”一位嘉宾感慨道。
500年前,王阳明以其知行合一、致良知及亲民思想,制定了以教化、德治及唤醒良知以破“心中贼”为目的的《南赣乡约》,其社会治理思想重知重行,既坚持“以仁为本,施行德治”的治理思想,又始终以解决民生困苦需求为价值取向,直接影响了“枫桥经验”的理论萌芽。今天下午,嘉宾们也专程来到诸暨市“枫桥经验”陈列馆,寻访阳明文化。
嘉宾们陈列馆一边聆听“枫桥经验”诞生发展的介绍,一边寻访阳明心学与“枫桥经验”的联系。他们在“诸暨三贤”之一的陈洪绶的浮雕前驻足良久。这位明末清初的著名书画家受心学影响颇深,还曾为王阳明作画像,他高古奇骇的人物画风和深厚的艺术造诣,均得到当时心学思想的影响渗透。
“‘枫桥经验’发展到今天,其基本精神内核没有改变。它与阳明的‘致良知’等精神内核趋向一致,都体现在要把人的思想工作做好。”中华文化促进会咨询委员金坚范认为,阳明心学需要通过与时俱进的方式得到发展,“枫桥经验”正是继承发展阳明精神内核的一个重要载体。
作者: 编辑: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