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田千亩,十里红妆”,人们常用这句话,来形容嫁妆丰厚、送嫁队伍壮阔的场景。作为旧时宁绍地区大户人家嫁女娶亲时的壮观场面,“十里红妆”的数量之多、门类之齐全、耗费之巨、艺术价值之高,全国罕见。后来,“十里红妆”渐渐演变成为中国人婚嫁的代名词。
最近,一部有关“十里红妆”的书——《目睹红妆忆旧梦》,由华夏文学出版社出版。这部书的出版,凝聚着诸暨收藏家骆建松和骆东父子多年的心血,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婚俗故事的一个缩影。
裕昌号“十里红妆”收藏曾亮相西博
在诸暨市东白湖镇斯宅村,裕昌号民间艺术馆静静地伫立在青山绿水之间,迎接着来自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
裕昌号的现任主人骆东,就是骆建松的儿子。“十里红妆”是裕昌号明清家具收藏中的一个系列,也是浙江省级非遗项目。
始建于清代光绪末年的裕昌号,是骆东的曾祖父骆公成林创下的牌号。为保护越地古老文化,骆家数代人收征集收藏了大量的明清家具、牌匾字画、越绣银器、竹艺铴器以及各种木雕、石雕、砖雕、铜饰等工艺品上万件。
十八九岁时就迷上明清家具收藏的骆东,于2001年应绍兴有关方面之约,在市区稽山园内工商注册登记建立了越乡婚俗馆——十里红妆展和绍兴百床馆,并在市区仓桥直街设立了越艺馆,在鲁迅祖居开设越地民俗文化藏品展。2002年,骆东注册裕昌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并在诸暨西施故里展出藏品,在业内引起了较大反响。2008年,在与绍兴有关方面的合同期满后,骆栋带着他的裕昌号回到诸暨老家,在西施故里旅游区和斯宅分别建立了裕昌号民间艺术馆。
2002年10月,应第四届西湖国际博览会组委会的邀请,裕昌号携“十里红妆”系列展览亮相。西博会上,以一张价值280万元的天价“小姐床”为代表的“十里红妆”,成为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之后,骆东意识到了“十里红妆”的商标价值,遂申请注册了“十里红妆”商标。
如今的裕昌号,已经成为东白湖镇的一大文化景观。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新人,千里迢迢来到此地,重温“十里红妆”的繁华。2016年5月,美国小伙子罗兰·李和亚洲小姐、诸暨姑娘张琦,在骆东的主持下补办了一场热热闹闹的中式婚礼;2017年10月,骆东和他的新加坡朋友阿乐共同举办了一场婚庆演艺活动,来自7个国家、1个地区的160多名摄影家共同见证了十里红妆的美好场景。
多年来深入研究“十里红妆”民俗
至今,骆建松仍记得2002年10月10日西博会开幕那天,国内数十家电视台和报社的记者聚集展览大厅,把他围得水泄不通,各种提问让人应接不暇,而中心议题是:“十里红妆”始于何时?是怎么发展而来的?
“这实在让我为难,因为三言两语也说不清楚。几年前,我终于下定决心,必须把‘十里红妆’的由来告诉更多的人,让‘十里红妆’这一民俗文化得以广泛传播,这是自己作为‘十里红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应尽义务和责任。”骆建松说。
事实上,1948年出生于枫桥的骆建松自青少年时代开始就酷爱文学艺术和乡土文化,先后编纂了《诸暨婚姻歌谣》《绍兴旧时婚俗》《婚庆对联集锦》等著作,并撰写了许多杂文和散文。骆建松从初二开始就收集了大量民间歌谣和谚语。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他为许多同学、朋友、亲戚等主持了各种特色的婚礼。最近几年,有好多青年把目光投向了“十里红妆”婚俗,相继来到“十里红妆”馆,举办或补办难忘的婚庆仪式。这让骆建松更加坚定了著书的心意。
为此,从2016年起,骆建松和儿子骆东一起,开始了长达3年的著书历程。之前的多年间,他们已经广泛收集了数量惊人、质地精美的红妆器物,同时还对当地的婚俗文化和“十里红妆”礼俗作了深刻的调査和研究。有了著书的心愿后,他们多次向地方专家和名贤请教,深入乡间僻壤调查,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目睹红妆忆旧梦》一书提供了来自民间的鲜活实例。
该书集浙地婚嫁民风习俗之大成
《目睹红妆忆旧梦》一书,图文并茂,详尽地讲述了“十里红妆”的来历、诸暨旧时婚姻习俗、绍兴地区旧时除明媒正娶以外的各种婚姻、鲁迅笔下的绍兴婚俗、周海婴的红妆情、诸暨婚姻家庭方面的歌谣民谚、婚庆对联集锦、传统祖宗十八代的称呼、结婚周年纪念的称呼、结婚证的历史沿革等等,为研究当地旧时家庭和婚姻提供了大量的史料。
这实在是一次美好的相遇!“作为男婚女嫁仪式的物质呈现,组成十里红妆的那些锅盆碗筷、桶柜床镜,彼此何尝不是一种最好的相遇?而这十里红妆与这对新人,则构成了另一种最好的相遇。”“他们倾其所有,他们苦心孤诣,从民间收集这些行将消失的瑰宝,为其拂去尘埃,令其重放光彩,这是十里红妆之幸。我要说,十里红妆遇见骆家父子,也是最好的一种相遇。”(该书序一,《最好的相遇》)
《目睹红妆忆旧梦》的出版,也引起了多方关注。原东方卫视主编王历来在收到这一作品后,惊喜连连,拍案称赞,认为“这是一本各大图书馆、档案馆、民俗文化馆都必定极想收藏的珍品,其浙地婚嫁民风习俗方面的图文之丰、积淀之厚、涵盖之全,是无与伦比的。”
作者: 编辑:施妍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