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宛委山阳明洞天飞来石一直被人视为“国宝”,金简玉书如何再传四千年?

2018-10-15 20:51

来源:掌上绍兴原创


绍兴晚报-掌上绍兴客户端首席记者 周能兵


位于会稽山景区宛委山阳明洞天内的飞来石,一直被人视为“国宝”。飞来石上的龙瑞宫记刻石,如“金简玉书”,让无数文人墨客痴迷。宛委山如南天一柱,如一座文化高峰,阳明洞天如时光隧道,而飞来石和上面的刻石,如金似玉,如镇山之宝,如历史之记忆,它沉淀着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随着阳明洞天周边环境整治和阳明草庐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人来此探看禹穴和龙瑞宫记刻石。它为什么如此受人重视?上面究竟刻了什么?

A

巨石如飞来

中国历史记忆之石

宛委山阳明洞天飞来石,因其上有龙瑞宫记刻石而闻名于世。这块奇石是一突兀昂首、其势欲倾的山岩,上有索痕3条,“一人推之,若欲崩坠,百人推之,亦复如故”,一直被人称为飞来石。飞来石周边不规则,“石岩高丈余,南面侧平如削”,高4米,宽9.8米,上面遍布自唐至清摩崖石刻近30幅。

“这是一块宝石,是真正的国宝。因为它是黄帝藏书、大禹探书之石,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记忆之石,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块奠基石,是千百年来铭刻着近30幅文字的‘金石’。”绍兴市文化研究专家吴大兴说。

“阳明洞外飞来石下,为禹穴。”北宋《越州图经》中如此记载这块飞来之石。吴大兴认为,这块飞来石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的记忆之石,是因为飞来石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可延续到当今。贺知章在《龙瑞宫图经纂山记》中说:“禹穴,黄帝号为宛委穴,赤帝阳明之府,于此藏书焉。大禹始于此穴得书,复于此山藏书。”也就是说,这块飞来石与黄帝、大禹等远古传说相关。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传说4000年前,大禹治水在此得“天书”。“黄帝藏书于会稽之山……禹斋,登山发石,果得其文,乃知四渎之限,百川之理,遂周天下而尽力於沟洫矣。”大禹治水成功后,又将天书藏于此。人们还将飞来石作为阳明洞口的镇洞盘石,成为阳明洞天的标识标记。葛玄葛洪在此炼丹后,又赋予此石神秘色彩。

自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上会稽,探禹穴”后,历朝历代的名士文人,都渴望到绍兴一探禹穴,而宛委山、若耶溪、阳明洞天及飞来石和其上的龙瑞宫记刻石,都反复被人咏吟。及至明朝,王阳明在此修炼、讲学,使这一带又成为人们向往的洞天福地。现在,阳明草庐和阳明洞天、禹穴、龙瑞宫刻石融为一体,海内外游客特别是阳明学研究专家们纷纷来此参观。

吴大兴说,会稽山大禹文化,北面的禹陵只是一半,还有一半是南面的禹穴。上有龙瑞宫刻石的飞来石,则成为绍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标志和象征,成为唤醒人们历史文化的记忆之石。

B

奇石之上,到底刻了什么“金简玉书”

早在1963年,飞来石上的龙瑞宫记刻石就成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由此可见,这块奇石确实大有来头。

“全市现有53处刻石,它们是各级文保单位、文保点、一般不可移动文物,著名的有跳山建初买地刻石、府山的摩崖刻石,蕺山的董昌生祠摩崖题记、石屋禅院的造像、柯桥区柯岩造像、羊山造像、上虞的夏盖山摩崖石刻、新昌的董村水晶矿摩崖题记、新昌石弥勒造像(含千佛岩造像)、诸暨的浣纱石(刻石)、嵊州的贵门访友桥及朱熹题字等。龙瑞宫记刻石影响很大,也是我市较早列入省级文保单位的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市文物局文物处马峰燕博士说。

龙瑞宫记刻石到底刻了些什么,被人视为“金简玉书”?

长期研究龙瑞宫记刻石的吴大兴告诉记者,飞来石上面的刻字很多,密密麻麻,自唐至清,飞来石摩崖合计近30幅,历史文化信息十分丰富,虽然时间长了,有些风化,残缺不全,但仍是至宝。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第一类,道教活动。著名的有唐贺知章《龙瑞宫记》、五代显德二年道士杨政谦受业、北宋天禧三年四年皇家两次投金龙玉简记、北宋天禧四年六月《阳明洞射的潭投龙简记》等,由此还可见古时会稽风情。第二类是名人题名。此类最多,虽简短,却弥足珍贵。题名最多的是北宋,有宰相章惇,宰相并水利专家陈尧佐,苏东坡好友晁端彦,越州知州任布、向传式、程师孟、方会等。有的是“上会稽,探禹穴”的,有的是谒禹祠后来此一记的,许多题名文皆在左行,颇有遵道家“左徊禹步”之风,如北宋程师孟(熙宁十年知越州)游禹穴题名、北宋方会(大观二年知越州)探禹穴碑题名等。第三类属政事记录。著名的有北宋两浙转运使(熙宁中任越州知州)杜杞《议复鑑湖定水则题记》等。当然最著名的还是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的《龙瑞宫记》,题刻高0.76米、宽0.69米,文12行,阴刻楷书,记龙瑞宫的沿革及其界止。贺知章刻石遗存世上甚少,这块刻石结字疏密匀称,端庄中寓俊秀,雄浑间透姿媚,堪称“金石”。

早在宋代之时,《诸道石刻录》著录了《龙瑞宫记》;道光十年,杜春生在《越中金石记》中著录龙瑞宫刻石24幅;道光三十年,六舟和尚在《两浙金石录补》中著录8幅,由此可见,这块宝石之重要。

吴大兴说,绍兴历史文化丰富,然就其深、就其高,会稽宛委山当首屈一指,而宛委山的精华,皆凝聚于飞来石上。飞来石上的龙瑞宫记刻石如一部“金简玉书”。

C

打响“上会稽探禹穴”品牌

守护好龙瑞宫记刻石

宛委山上的飞来石上自唐至清的30幅摩崖石刻,大多风化漶漫,残缺不全。大禹4000年前在此得“金简玉书”,绍兴如何守护好这一宝贝,让“金简玉书”再传四千年?

飞来石为沙砾岩,石质较松,加上绍兴阴雨天气多,文字容易漫灭。

该如何保护好龙瑞宫记刻石?马峰燕博士认为,摩崖石刻等石质文物本体保护的重要措施在于防水、防晒、防冻,从而达到防风化的目的。绍兴有一些摩崖石刻,为了防止雨水浸润和遮光而加盖了亭子或屋舍,并通风使文物保持干燥,起到了较好的保护效果。对于一些周围环境不便于搭建亭子或屋舍的石刻文物,应该做好排水设施,缩短雨水浸润的时间。某些石刻文物加装了玻璃罩,但也要做好通风,有利于水汽蒸发。此外,在气候湿润的地方保护石刻文物,要谨慎使用防水材料进行涂抹。保护龙瑞宫记刻石,需要探索好的方式。

“应釆取必要措施加以外围保护,但仅仅如此还不够,还要保护好整个宛委山,不要过度开发,也不宜开展攀岩活动。大禹藏书之石匮,可远观而不可近亵焉,但又要保护好利用好它。对于飞来石上近30幅摩崖石刻,应组织力量,全面整理,一一识读,系统研究。”吴大兴说。

吴大兴建议,要打响“上会稽,探禹穴”的品牌,将大禹陵与宛委山整合成一条旅游线。另外,南宋以前,阳明洞天内有元稹、白居易诗碑。现在可以重刻其诗碑,使其与龙瑞宫记刻石相映成趣,让人感受到龙瑞宫记刻石周边的文化气息。

作者: 编辑:王丽丽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