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了不起的幕后英雄!追思著名绍剧作曲家罗萍先生

2018-04-17 17:08

来源:掌上绍兴原创

掌上绍兴客户端编辑 杨寒凝


斯人虽逝,风骨长存。4月19日晚,“罗萍老师追思会”将在大禹陵旁的永胜居文化礼堂举行。

一个月前的3月17日,罗萍先生逝世,享年80岁。罗萍先生是杰出的戏剧理论家、音乐家、文化部“文华音乐创作奖”获得者、绍剧首位专职作曲家。

“他突出的贡献是把口口相传的绍剧唱腔手工作坊式的带徒,转变为简谱作曲科学传授,从而改变了绍剧的命运,拓展了绍剧延续、升华和培养人才的舞台。“

文化界有关人士说,罗萍先生在绍剧和曲艺莲花落中都有突出成就。绍兴著名的绍剧《三打白骨精》、莲花落《翠姐姐回娘家》曲谱都出自他手。堪称绍兴戏曲创作第一人,是了不起的幕后英雄。


那么我们来追忆一下罗萍先生:


罗萍,一级作曲,文化部“文华音乐创作奖”、全国曲艺比赛“音乐设计奖”获得者,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剧”代表性传承人,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作曲,《绍剧发展史》作者,《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浙江卷》副主编,莲花落《翠姐姐回娘家》音乐唱腔设计者,罗萍先生在戏曲、曲艺音乐收集、整理、研究、创作等方面都具有令人仰视的高度,为中国的戏曲事业留下了丰厚的艺术财富。

罗萍1939年1月6日出生于绍兴,属虎。父亲罗默是民国时期绍兴著名画家。

首开绍剧音乐简谱记录之先河


1955年罗萍毕业于浙江省立绍中,应邀在绍剧训练班担任义务老师。

因见老艺人教戏口口相传,一段唱反复多次仍不得要领,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罗萍便提出以简谱记录绍剧的唱腔、曲牌,此举首开绍剧音乐简谱记录之先河,大大方便了艺人传艺,也为绍剧留下了一手宝贵资料。

不久,罗萍由义务老师转为正式工,他记录整理的绍剧传统音乐唱腔于1956年形成油印本《绍剧传统音乐初集》。其中收录的《贵妃醉酒》《昭君和番》《买胭脂》《劝农》四出短剧,是绍剧剧作中少有的定本,定辞定(乐)谱、专曲专用,对艺人来说,是比较不易学习和掌握的。如今知道这些戏的艺人已陆续凋零,后人在叹息失传的同时当感谢先生的记录整理,为绍剧抢救性保存了一批珍贵的传统音乐资料。

两年后,绍剧训练班创排绍剧《血馒头》(根据鲁迅小说《药》改编),罗萍担任作曲,音乐、唱腔皆出其手。随后十几年,先生参加了绍兴宣卷、绍兴词调、绍兴莲花落、绍兴摊簧(鹦哥戏)、诸暨乱弹、新昌调腔、目连戏等戏剧曲艺的调查工作,为绍兴戏曲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罗萍与夫人)

1958年绍剧训练班结束,先生被分配至浙江绍剧团,剧团演出时他是乐队吹笛子,其余时间继续整理记录着绍剧的传统音乐唱腔,并将歌剧《红霞》改词编曲搬上绍剧舞台。

绍剧史上一座璀璨的里程碑


1959年浙江绍剧团创排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罗萍参加了由主要演员和艺术骨干组成的“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心小组”,负责音乐创作。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影片发行至七十二个国家和地区,1963年荣获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该剧1961年进中南海怀仁堂演出,毛泽东、董必武、郭沫若观看后题诗,《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成为绍剧史上最为璀璨的一座里程碑

上世纪六十年代浙江绍剧团带着《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于谦》等剧进行了两次巡演,即1961年的北上和1963年的南下,到达江苏、山东、河北、安徽等主要城市和北京、上海、天津三直辖市,行程近万里。这些积累为先生写《绍剧发展史》论述绍剧渊源“从传存至今的各路各支乱弹来追溯,有着共同的本体结构,以其广泛兴发,而成为继‘南北曲(剧)’之后的新一代的戏曲,绍兴乱弹即为其中一路。”提供了翔实的事实依据。

1968年下半年,浙江绍剧团开始移植样板戏,第一出移植的样板戏是《智取威虎山》。移植样板戏要求剧本不可更改一字,表演一招一式不走样,要阳刚有激情。对浙江绍剧团来说,动作可以学,技巧可以练,最大的难题是音乐唱腔,既要有绍剧的特色,又不能改变戏的节奏,这对于以整打散唱为主要唱段的绍剧来说,绝对是个难题。先生担起了这项重任,负责全剧音乐的设计和唱腔的改革。

先生把整打散唱的绍剧【二凡】根据样板戏的节奏,创作出一套定板定腔的绍剧样板戏唱腔。同时按照样板戏的要求,乐队加入小号、大提琴、中提琴和小提琴,创作了有具有绍剧风格的主旋律和伴奏音乐,完成了绍剧民族乐器与西洋管弦乐器的第一次融合。

1969年8月1日,“绍剧试验移植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在绍兴东风剧院首场演出,浙江绍剧团成为全省唯一敢演、能演《智取威虎山》的剧团,随后在浙江省各地市开展了巡演。1971年9月4日绍剧《智取威虎山》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为中央首长演出,毛泽东主席通过电视转播观看了演出。毛主席观看后非常高兴,认为演出很成功,并说了三个好:演得好,唱得好,武功好!

此后,浙江绍剧团又移植了样板戏《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海港》,京剧现代戏《瑶山村》、《节振国》等,这些戏的唱腔音乐均由先生创作。

著作丰厚,宝贵的文化财富


1983年绍剧培训班开排原创大戏《相国志》,先生设计音乐唱腔,该剧至今依然是剧团的常演剧作。1984年先生调到绍兴市艺术研究室,开始戏曲理论研究。参加了《中国戏曲志》《中国曲艺志》《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浙江卷的编撰工作,负责主编绍兴资料本。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先生开始撰写《绍剧发展史》,因出版需要电子稿,先生学会了用电脑,三十五万字的手稿先生一字一字敲录,并学会了用word打乐谱。1995年《绍剧发展史》出版发行,2004年《绍兴戏曲史》出版发行,2009年《绍兴平湖调》出版发行。

先生参与了绍剧《大禹治水》《葫芦案》《咫尺灵山》等剧的音乐唱腔设计,荣获文化部“文华音乐创作奖”、浙江省戏剧节“优秀音乐设计奖”。先生创作的莲花落《晦气鬼告状》《桃园约会》荣获文化部全国曲艺比赛“音乐设计奖”、中国说唱学会“音乐设计奖”;先生作曲的《翠姐姐回娘家》让莲花落第一次从说唱艺术拓展为扮演艺术搬上银屏。

先生还荣获了全国“文艺集成志书编纂成果个人奖”、浙江省“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志书集成优秀编纂成果奖”、“鲁迅文学艺术奖”等。

先生所荣获的奖项远不止这些,只是他并不看重,许多奖证都已找不到。



作者: 编辑:杨寒凝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