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日报-掌上绍兴客户端记者 徐霞鸿 整理
戡乱济世立功、阐发心学立言、成圣之道立德,作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三不朽”的圣人,绍兴人王阳明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之说,不仅开创了儒学的新境界,深刻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惠及后人,也对东亚的近代化起到巨大的精神鼓舞作用。
作为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不可避免反映在他的文艺观念与创作风格上。比如他的诗,无论是隐逸诗还是众多理趣诗,都可看作是其心学思想的载体。王阳明书法,亦可作如是观照,在其心学指引下,表现心灵自由、不为物役的个性魅力。阳明本无意于书,却卓荦不群,书法风格与其心学思想是相对应的。
相比于其学识修养、文治武功、道德思想等方面的成就,王阳明更鲜为人知的是他在书法上的造诣。特别在其贵州龙场贬谪期间所书《何陋轩记》《象祠记》等,行笔疾如风雨,矫若龙蛇,纵横跌宕,变化万端,是神韵超逸、气势豪迈的佳作。
明中后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徐渭称赞王阳明书法说:“古人论右军(王羲之)以书掩其人,新建先生(王阳明)乃不然,以人掩其书。观其墨迹,非不翩翩然凤翥而龙蟠也,使其人少亚于书,则书已传矣。”
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归庄赞誉说:“阳明先生一代儒宗,而亦工于书法如此,岂非艺即道耶?余学道不成而谬以能书名,既耻为一艺之士,其敢不勉。”
《新周刊》从中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12件作品,试图从笔墨中解读王阳明的人生轨迹以及其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如果还不过瘾,你还可以去绍兴博物馆看一看。昨天上午,一场为期4个月的“圣贤之道——阳明的故事”王阳明书法特展开幕。这个精心策划了两年多的展览,汇集了来自全国20多个博物馆的60余件王阳明书法真迹,系统介绍了阳明的一生。记者 徐霞鸿
(感谢绍兴博物馆馆长助理沈一萍,绍兴文理学院教授张炎兴,越文化专家傅振照等专家的学术指导。)
《自题山水画作》
收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创作年代
正德元年(1506)
创作背景
画上有署“丙寅正月七日”,推算应该创作于正德元年(1506),当时王阳明34岁,在京师。在《王阳明全集》(新编本)卷四十五以及《王阳明佚文辑考编年》中都有收录此画。
延伸阅读
王阳明不仅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
由于受到父亲王华和祖父王伦的熏陶,王阳明从少年时就喜欢学习书法。弘治元年(1488),王阳明16岁,到江西南昌迎娶夫人诸氏时,住在岳父诸养和(时任江西布政司参议)的官署中。他每天取纸认真习字,没多久几只箱子的纸都空了。王阳明曾对弟子说:“我开始学习写字,对照临摹古人的字帖,只是得到字的形状。后来拿起笔来不轻易落在纸上,专注思索,静心思考,在心里构造它的形状,时间久了才开始懂得它的法则。”
书画不分家,王阳明也十分爱好绘画,这幅作品是王阳明存世的唯一画作。
他曾为继母赵氏作《云山遐祝图》,又绘《行乐图》一幅。阳明十三岁丧母,冯梦龙的《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中,曾有“王阳明巧用智谋惩戒继母”的故事,说是继母待他不好,他买通巫婆捉弄其继母,使得她从此善待他。但事实并非如此,王阳明对其继母赵氏十分孝敬。
日本学者岛田虔次认为,此事“可作为叙述阳明这个人在当时是怎样被理解的插曲。”阳明弟子邹守益也在《叙云山遐祝图》一文中记载,阳明继母赵氏不仅知书达礼、胸襟开阔;而且善于持家、办事秉正,教子有方。阳明生母郑氏逝世后,继母赵氏承担起了对阳明的教育培养的责任,胜如己出。后来,因王华、王阳明之功,赵氏还被朝廷加封为“一品夫人”。
《何陋轩记》
收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创作年代
正德三年(1508)
创作背景
何陋轩,为王阳明在贵州龙场的书斋,其义盖取自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何陋轩记》为草书手卷,款署“弟守仁谪居龙场,久而乐之,聊寄此以慰舜功年丈远怀。” “舜功年丈”,指的是王华弟子,也为阳明姑夫,名牧相,字时庸,余姚人。
延伸阅读
正德三年春,王阳明因上疏为戴铣等辩冤,得罪了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下诏狱,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
龙场在今贵州省修文县境内,当时属于边表蛮荒之地,居民以苗族为主,语言不通,生活环境极其恶劣。那时,他曾染上瘴疠(这是一种感受瘴气而生的疾病,亦泛指恶性疟疾等病),当地又缺医少药,只好自己去采草药治病,也没有吃的,逼迫他自己去种地、采蕨以求生存。王阳明在自述这个时期的生活时曾说:“贵州三年,百难备尝。”
但即使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王阳明依然没有忘记为明王朝积极事功,以中兴朝野的宏愿。在贵州的三年,也是阳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据阳明年谱记载:“(阳明)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阳明在深更半夜悟到了“格物致知”的道理,认为天理在心中不在物外,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在龙场,他得到了贵州按察司宪副兼提付使毛科、贵州宣慰司安国亨的帮助,开始授徒讲学。在龙岗上修建木屋数间,既为安居之所,也是讲学之处,于是有“龙冈书院”、“宾阳堂”、“何陋轩”、“君子亭”等建筑,王阳明一一为之作记。
《象祠记》
收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创作年代
正德三年(1508)
创作背景
这是王阳明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时所作。象祠,是为象而修建的祠堂。贵州水西有灵博山,上有象祠,当地苗族人民历有奉祀象祠之俗。正德三年(1508),王阳明应贵州最大的土司——贵州宣慰使安贵荣之请,为水西人民新修的象祠作《象祠记》。
延伸阅读
传说中,象是舜同父异母的弟弟,曾是不仁不义之人。在其母怂恿下,象曾多次谋害舜,皆未得逞。而舜则报怨以德,象后来被舜所感化。舜即位后,封象为有鼻国国君。所以在传统观念中,象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唐代时,道州刺史就曾毁掉当地的象祠。不过,王阳明认为“天下无不可化之人”,象之所以最后受到感化,正说明舜的伟大,从而说明君子修德的重要性。这篇《象祠记》,正是王阳明一贯倡导的“致良知”的具体例证。
“胡然乎?有庳之祠,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庳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这篇文章从宣君修缮象祠写起,作者连着用了两个“胡然乎”的质疑句子带动了全文:为什么这样呢?有鼻(古地名,今湖南道县境内)那地方的象祠,唐朝人曾经把它毁掉了。象的为人,作为儿子就不孝,作为弟弟就傲慢。对象的祭祀,在唐朝就受斥责,可是还存留到现在。他的祠庙在有鼻被拆毁,可是在这里却还兴旺。为什么这样呢?
接着,王阳明指出,人们之所以为象立祠,是为了纪念舜,即所谓“爱屋及乌”之意,然后又具体写到舜是如何感化象的。最后,很自然地得出了第四段结尾中所说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结论。
从整体上来说,王阳明的文章比较通俗明快,这是为了宣扬他的哲学思想的需要。同时,为了触类旁通,他也惯于在行文时多举例证。例如,文中他援引的古书就有《书经》《孟子》;还用“管蔡不免”的史实反衬舜的感化之功。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可读性。
《骢马归朝诗叙》
收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创作年代
正德四年(1509)
创作背景
那一年,王阳明37岁,在贵阳。该文主要记述了正德三年,王汝楫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朝廷之命巡按贵阳,次年将归朝于京师,于是贵州各官员及受益学生作诗相送。应书院士之请,王阳明遂为诗卷作序,冠于卷端。据《王阳明佚文辑考编年》,王汝楫,名王济。而所谓“骢马”者,指王济为“骢马御史”。
延伸阅读
正德四年(1509),居贵州水东的宋氏苗族酋长起义反抗明王朝,王阳明帮助安国亨出兵镇压于贵阳红门边。
也因为这样,在贵州的王阳明与安国亨、毛科和贵州提督副使席书等,相处得很好。那一年11月初,席书“身率贵阳诸生以所事师礼事之”,聘请王阳明主文明书院(文明书院在贵阳大西桥,或说忠烈桥西,始建于弘治,毕功于正德,为毛科所建)。
王阳明在修文、贵阳讲学时,向学生提出“四事”,即“一立志,二勤学,三改过,四善责”。他认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凡学之不勤必其志尚未笃也”“过者大贤所不免,……大贤者为其能改”“人以是而加诸我,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
这样讲学,声名日盛。毛科、席书也经常到书院与之论学,设问答疑至深夜而不倦,以是“风动于仁义道德之域,将肩摩而踵接矣”,贵州之士从此才知道有心性之学。这一点,在《席书敦诸守仁训迪诸生书》和《黔记宦贤列传》中都有记载。
与此同时,王阳明针对封建大夫言行脱节,口是心非的恶习,始论“知行合一”之说,初步提出了他的“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这三大哲学命题。贵州士子中也出现了如晨宗鲁、马廷锡等“心学”学者。
《矫亭说》
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创作年代
正德九年(1514)
创作背景
这是王阳明代其父王华,为朋友方秋卿建立“矫亭”后所作文章,“矫”为矫正、矫枉之意。文章论述了过柔者,矫之以刚,过慈者,矫之以毅,过奢者,矫之以俭等道理,认为完美的人必须随时修正德行,加强修养。
延伸阅读
这篇《矫亭说》写于正德九年(1514)。受书人方鹏(1470-1540),字时举,号矫亭,昆山人,与王阳明妹夫徐爱同为正德三年(1508)进士,曾任南京刑部员外郎,累官至南京太常寺卿。文中雅称方鹏“秋卿”。明代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对应周代的天、地、春、夏、秋、冬六官。
在《王阳明全集》卷七中,也有一篇《矫亭说》,是写于正德十年,而且其内容与这一篇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为此,浙江大学教授束景南曾进行过一番考证,他认为这篇《矫亭说》应该是全集卷七《矫亭说》的原稿,阳明于次年(正德十年)重新加以修改,而定稿为《矫亭说》。因此,束景南在《王阳明佚文辑考编年》收录本文,题为《矫亭说原稿》。
就书法而言,《矫亭说》是王阳明代表作。徐渭曾评其书:翩翩然凤翥龙蟠也,使其人少亚于书,则书且传矣。册页后有清人钱大昕、方治、陆世仪、归庄等人题跋。钱大昕题云:“阳明先生书矫亭说,笔势纵逸,似李北海,生平所见先生真迹,以此为最美。”
《龙江留别诗卷》
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创作年代
正德十一年(1516)
创作背景
这个诗卷是王阳明在南京龙江关,与前来为其践行的南京兵部尚书乔宇、南京太常寺卿吴一鹏、南京国子祭酒鲁铎等人的唱和诗,是王阳明专为吴一鹏抄录的。
“莫将分手看容易,知是重逢定几时”,“豺狼远道休为梗,鸥鹭初盟已渐虚”等诗句,可见王阳明与故人作别时的复杂心情。
延伸阅读
王阳明45岁这一年,在兵部尚书王琼的举荐下,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朝廷命其巡抚南、赣、汀、漳等处。这一点,即诗序中“正德丙子九月,守仁领南赣之命”之所指。
这也是王阳明一生事功的光辉开端。他到了南赣以后,作为朝廷命官,首先采用军事镇压。他规定了“斩贼”“擒贼”的赏格,还规定了严惩,“敢有迟延隐匿”,便要“罢职充军”等。但作为心学大师,则更注重于安抚。他每到一处,就要写不少“告父老子弟书”之类的布告劝善,要“父慈子孝,兄弟敬爱,夫和妇随,长惠幼顺”等。
与此同时,他还在赣州修了濂溪书院,大量收容门徒,刻《古本大学》和《朱子晚年定论》,刊印了自己讲学的语录《传习录》,公开表明自己的哲学理论与朱熹在方法上的根本分歧。
作者: 编辑: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