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他搜藏了11000多把古铜锁。令人大开眼见的锁世界,见证了绍兴的产锁史

2017-09-07 17:14

来源:掌上绍兴原创

 

掌上绍兴客户端记者 边锦祥


“锁是古今中外广泛使用的安保用具,但要数中国古铜锁使用历史悠久,而且与传统文化渊源深厚。”昨天,记者来到柯桥区安昌镇国际村胡关健的家,他收藏的11000多把古铜锁令记者大开眼界。


对古铜锁颇具研究的胡关健,说起锁来是头头是道:古铜锁分簧片构造锁与文字组合锁两大类。簧片构造锁又分为广锁(绍锁)、花旗锁、刑具锁和首饰锁。

绍兴产锁,有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



“相传古锁(门栓)为鲁国公输般(即鲁班)首创。”胡关健说,门栓为古铜锁之雏形,古铜锁用簧片构造的原理,就来自古代的门栓(用竹片构造的簧片)。这是记者第一次听到锁同鲁班的关系。


“广锁者,横式锁具也”。胡关健说,多为铜质,正面呈凹字型,端面由三角形与长方形组合而成,常用于锁门、锁柜、锁箱等。《十三经注疏》载“东西为转,南北为广”,《辞源》称“南北为纵,东西为横”,广锁由此得名。


 

广锁的词条解释中,有:“光绪年间多产于绍兴,俗称‘绍锁’”。


“实际上,绍兴产锁,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胡关健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绍兴已是越国国都,是安居乐业之地,这是“天时”。


古越大地拥有丰富的铜、金、锡、铁等矿藏资源,如建国后建成的平水铜矿、漓渚铁矿、何山金矿等,充分佐证了矿产资源的丰富;而越王句践时期,越国的青铜器制造业已至鼎盛,平水的“上灶”、“中灶”、“下灶”、“日铸岭”等地就是铸造青铜剑、戈等兵器之地。当时在铜的原料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锡,即铜锡合金,后人称之为“青铜”,增加了硬度。青铜技术的进步支撑了铜锁制造的技术基础。这是“地利”。


“铜锁生产出来后,肯定会有诸如钥匙丢了,锁具坏了等情况出现,就必须有售后服务。” 胡关健说,于是,当时绍兴有一批铜匠师傅,挑着“叮呔叮呔”作响的铜匠担,走村穿巷,开展修锁配匙为主的上门服务。



古铜锁与使用者社会地位有关


“一把铜锁,其复杂的程度还与当时使用者的社会地位有关。” 胡关健说,绍锁的外形虽然大同小异,然其锁匙孔形状、锁匙(头)形状、簧片数的多少等却大相径庭,可谓绍锁之精髓。


据介绍,位于锁体端面锁匙孔的形状,大部分为文字形,如“一上下土工士山六王正大囗圆旦古而吉尚喜寿”等。孔状为“一”字者,是庶民百姓所使用的锁具;“士”字者,是读书人、士大夫所使用的锁具;“吉”字者,是达官贵人使用的锁具。“喜”字用于婚嫁;“寿”字意寓祈求健康、长寿。而帝王、将相、王公、公主等,则另有标志。


锁匙,有的制作相当精美,不但富有艺术色彩,形态万千,更是财富与权威的象征。锁的开启因锁匙的不同而奥妙无穷。此外,当时的锁匙也可用来区别已婚和未婚女人。所谓“出门带锁匙者”,指已结婚女子,反之,则指未结婚女子。当然,锁匙上也少不了配带一个绣花精美的锁匙套。


 

簧片数的多少,决定了锁具开启的难易程度,其身份和地位同簧片数的多少戚戚相关。簧片数越多,相对拥有者身份和地位越高。


当然,簧片数越多,越不易开启,其防盗功能也越强。有的锁有2把以上的专用钥匙,要分多次才能完全打开。绍锁中,以二、三、四簧片锁居多;一、七、八簧片锁凤毛麟角;八簧以上者,至今还没收集到过。


鱼、虾图案的花旗锁寓意深刻


“对于另一个类别——花旗锁,可能产自大理古国(现为云南省)一带,因为花旗锁又称‘丽江锁’” 胡关健说,花旗锁同绍锁的区别主要是在造形上,它是以鱼、虾、蝴蝶等图案为主。


“鱼、虾在晚上也是睁着双眼的,也就是寓意花旗锁在晚上也睁大眼睛,让小偷、盗贼不要轻举妄动。”胡关健笑着说,而以虾为形状的花旗锁,其虾形的节数越多,开锁的难度也越高,拥有者的权力也越高。



而刑具锁从架锁到脚镣、手铐、指铐等等,起源自木制的架锁,祖师爷应该也是鲁班。《水浒传》中的林冲、武松等在发配中都戴过木架锁。


首饰锁则主要是妆饰作用了,如长命锁,钥匙只要一根鹅毛管就能打开,但首饰锁的寓意十分吉祥,锁上会做出诸如“五女拜寿”、“七子闹春”、“五子登科”、“百年好合”等图案。


现存世的精品古铜锁中,可见“黄五胜”、“全兴”、“玖胜”、“李怡兴”等制锁匠的名号,其中只有“全兴”在《湖北通志》中找到,系“周全兴”,为湖北天门岳口熟铜巧锁之工匠,其余均难以找到相关记载。


20世纪40年代,随着西方栓锁(弹子锁)的传入和广泛使用,簧片锁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想在安昌古镇建一家锁博馆


记者在胡关健家看到,他收藏的11000多把古铜锁中,大小形状各异,最大的一把虾锁,长达40cm,宽达10cm,而最小的一把绍锁,长只有2.4cm,宽0.8cm,高为1.6cm。


“从2000年收藏第一把古铜锁至今,17年间,花在这些‘宝贝’上的费用已有好几十万。”胡关健说,便宜点的古铜锁二三十元,贵一点的两千多元。


今年57岁的胡关健,原来学的是机械制造专业,曾留学日本,并在日本權田金属工业株式会社工作过两年。


 

“我之所以收藏古铜锁,是出于喜爱,同我学的机械制造专业也有一定关系,而不是对钱的需要”,胡关健说,离退休还有三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在安昌古镇上能建个锁博馆。让来安昌旅游的游客们也能触摸到中国的古铜锁,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中国古铜锁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铜锁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胡关健说,因为是劳动人民的东西,因此记录下来的文字资料很少,为此,他还计划出一本有关对古铜锁研究的专著,把古铜锁的用途、历史、文化、制作工艺等详细地记述下来。


“古锁具是承载民俗文化的瑰宝。”胡关健说,它反映出当时的工艺技术、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古铜锁蕴含的文化元素,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作者: 编辑:杨寒凝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