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钢从小喜欢画画,几十年来笔耕不辍。17岁离家,走南闯北,先是做建筑工人,后来靠一管画笔谋生,为别人画宫灯、画家具画、画广告画。而无论做什么,他在工作之余,就是埋头画山水。2008年,李志钢去往中国国家画院黄格胜山水画工作室研修,随后在北京作画近10年。然而李志钢却一直心系家乡山水,从北京回来后,开始全身心投入画稽山鉴水。家乡的自然风光也成为了他创作的灵感。
绍兴市古桥学会副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李志钢:
每个人对家乡肯定是有深厚的感情的。绍兴是历史文化名城,自然风光又很好,有山有水,所以我喜欢画家乡的山水,这也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
城水相依的绍兴素来有“万桥之乡”的美誉。千姿百态的桥梁,将古城的河道与街道紧密相连,造就了一个“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如今,有些古桥还在,但也有不少已经因为不同的原因消失在了历史的尘烟中。回到家乡之后的李志钢,对乡愁有了更深的情结,他决定把古桥留在画中。
绍兴市古桥学会副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李志钢:
绍兴是著名的桥乡,以前有一万多座桥,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曾经说过,我国古代传统的石桥千姿百态,几尽见于此乡,就是对我们绍兴的桥评价很高的。这个是绍兴桥跟其他地方的桥第一点不同的地方。第二点我觉得是现在别的地方,比如说江苏,它也有很多桥。但是他们的桥近期都把它拆掉重建过了。原汁原味的只有我们绍兴的桥。
为了最大程度在画作上还原、保留家乡的桥,李志钢奔波在街头小巷之中,四处走访,从坊间老人口中探听已经被拆除的古桥风貌,结合想象,反复修改,几度易稿,再由多方确认。如此几番周折下来也不知疲倦,在画画这件事上,李志钢始终透着一股痴劲。
李志钢:“我画出来的,你帮我看看像不像。”
坊间老人:“这个是螺蛳桥?螺蛳桥原来就是这样的情况。”
李志钢:“是这样的?”
坊间老人:“是的,下面可以乘船。”
绍兴市古桥学会副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李志钢:
因为有些桥它拆掉到现在已经五六十年了,所以你只有问年龄很大的人,他还有印象,年纪轻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了。所以我去走访有一种紧迫感,就是跟时间赛跑。有时候就像螺蛳桥,我开始去的时候有几个老人,附近的老人跟我讲过,这个螺蛳桥是怎样的。后来我画出来给他们去看的,他们觉得还有哪些地方不像,然后我再重新画。这样反复几次之后,有的老年人第二次、第三次去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年龄大了去世了。
坊间老人:“这是螺蛳桥。”
李志钢:“这个是我画出来的。”
坊间老人:“你画出来的?见到画家了。”
李志钢:“这就是我画出来的。”
坊间老人:“你怎么画得这么好。原来是你画出来的。我住在那边,本来这边都是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李志钢画桥,又不是只画桥。他的作品注重意境的塑造,平衡真实性与艺术性,写实又写意。勾描填涂之间,画尽江南之美。
绍兴市古桥学会副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李志钢: 画画是我的本行,把它画美,既要有真实性又要有艺术性,这是我画桥的追求。从科学的角度来讲,他们懂桥的专家他一看这是什么桥,有什么科学原理。不懂画的人他一看这个画很美很好看。这就是我追求的一个目标了。
古桥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桥梁建筑技术亦是活的文化瑰宝。李志钢在画桥的过程中越发明白保护、传承古桥文化的重要性。他加入了绍兴市古桥学会,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为绍兴古桥保护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每天画桥,从不停歇,用画笔去追赶那些也许会消逝的历史。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茅以升基金会、中国古桥研究和保护委员会副主任 罗关洲:
我们这个学会既担当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责任,同时也担当了古代石桥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责任。比如说画家李志钢,他每天都在画绍兴石桥。用国画的形式把石桥营造技艺传播到社会,起到传承和保护的作用。
绍兴市古桥学会副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李志钢:
古桥保护与研究,我作为一个画家,我只能用自己的画笔把它尽量多的画下来。就是这个桥以后保护不了被拆了,那至少能让后人看到我的画,知道曾经还有过这么一座桥。就像昌安桥,现在的人就知道昌安立交桥,他不知道曾经有一座昌安桥。
桥在中国文化里意喻着通达和幸福。李志钢画的桥,也帮许多人找回了记忆中的岁月,牵动着大家的乡愁。然而李志钢却并不满足于此,他想出一部自己的作品集,这个愿望在他脑海里已经存在了好几年,苦于经费问题一直未能实现。
绍兴市古桥学会副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李志钢:
因为我作品画出来之后发上去有很多人给我留言,他们说李老师你的画很有情怀,他们能看得出来,他们觉得很亲切,把以前的记忆都重新想起来了。所以我想要是能出的话,肯定会有很多人喜欢的。
无桥不成路,无桥不成市。在流淌的水声和激荡的摇橹声中,李志钢深情守望家乡故土,透过笔墨丹青留存那些已经消散或即将消散的记忆,描绘出古城独有的风景。笔墨有痕,丹青留影。与时间赛跑,李志钢一直在路上。
作者: 编辑: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