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0月,俞秀松的妻子安志洁
收到一封漂洋过海证明书,
让沉积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冤案,
得以彻底平反。
俞秀松,这个一度被历史阴霾掩盖的名字,
得以拨云见日,绽放光芒。
俞秀松的侄子俞治华回忆,
其实,革新的火种
在俞秀松的少年时期,就已破土而出。
五四运动爆发后,
俞秀松成为杭州学生运动的先锋。
然而,革命终有波折。
1919年,俞秀松等人创办的《浙江新潮》被封。
该去哪里呢?在迷茫与探索中,
俞秀松南下到了上海,邂逅了马列主义。
这次,他终于看清了照亮前路的火把。
这火光,在上海《新青年》编辑部彻底绽放。
俞秀松、施存统等八名团员
组成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
这也是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
1939年2月21日,
俞秀松在莫斯科被处以死刑。
他为中国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俞秀松说:“我的志愿是要做一个有利于国、有利于民的东南西北的人。”
20岁那年,俞秀松在诸暨码头与亲人挥手兹别。
40年的生命中,他果真做了一个东南西北的人,
为革命事业奔走一生,
却再未踏上家乡一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厉燕军/文 许文超/视频 迟东和/配音 编辑:厉燕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