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窆石向立禹庙东,黛山浅浅梅香动

2019-02-11 14:22

来源:

念念九九歌,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日子,似乎不远了。杨柳青前,梅花先开。梅花花期在冬末、早春,因此成为传春报喜、春回吉庆的象征,古人在诗词中常将其称作“一枝春”。

卖花担上,

买得一枝春欲放。

——[宋]李清照

这个时节,若是有文人雅士碰巧来到会稽山下,便能遇见那风景独好的“一枝春”——禹庙东皋窆石亭下,一树红梅,花开正宜。

这一厢,青山含黛,眉峰浅浅;那一厢,裁剪红绡,轻叠数重。古老的会稽山水与红梅相映,让人不禁驻足观赏。

禹庙红梅

这株红梅树龄已近50年,近春时节,绽放得更为茂密,鲜艳欲滴,袅袅娜娜,别有一番韵味。红梅所扎根的小丘,年岁则更为悠久,静默地承载着千百年来的稽山历史。

窆石亭下红梅生

明时,绍兴著名文士徐渭,尝于窆石旁赋诗曰:“禹庙窆石今犹在,苕苕向立四千年”。在《尔雅》《说文解字》中,窆石被认为是大禹下葬时所使用的工具,其石龄可谓与会稽山共长。

窆石高约204厘米,宽约80厘米,形同圆锥体,上锐下粗,上部有圆孔穿透。关于它的记录,可见于嘉泰《会稽志》《会稽三赋》等地方文献中。

会稽山万古,  此石万古。

——徐生翁题

禹陵窆石亭

窆石上题刻累累,自古以来被视为“奇石”。据《广川书跋》《两浙金石录》《曝书亭集》等可查证的文献资料,上面有自东汉至民国题刻共计21处,兼有古篆、楷书、行书等字体,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古今学者、名家诸如董逌、阮元、孙星衍、朱彝尊、钱泳、鲁迅等,均对此石之刻字有所考证。

不过,历经多年风蚀雨淋,目前在窆石上能为人所清楚辨认的,仅有汉代古篆、李倜、赵与陞等4-5处题字而已。

赵与陞题刻

李倜题刻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

南镇禹庙旁,红梅花树下,看着窆石身上深深浅浅的印痕,一定也能感受到当年这些文字被刻下时,带有怎样的体温吧。

作者: 编辑:黄靖芳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