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游书圣故里,览非遗之风

2019-04-22 10:43

来源:

犹记得书圣故里春节火爆的“非遗集市”场面吗?绍兴面塑、脸谱、剪纸、纸扇、糖画等传统手工技艺走进老街,由非遗传承人在现场为广大市民和游客一一展示,在文化集市了解传统文化。

今天就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书圣故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绍兴脸谱,虽不像京剧脸谱那般闻名遐迩,却透着一股江南水乡的灵气。

红脸的关公、黑脸的包拯、白脸的曹操,在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校邦一笔一划的勾勒下,演尽人生百态,也为街区增添了新特色。

绍兴戏剧脸谱工艺是自明、清以来在绍兴地区广为流传的多种戏剧形式中的传统民间艺术,具有越俗民风的质朴,浓郁的地方人文色彩。根雕,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之一。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根雕工艺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

置身于书圣故里西街34号的何国堂根雕艺术创作室,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沉稳的木香,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箍桶是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在木业制作行业中又称为圆木作。此项工艺精细,艺人必须娴熟,才能随意造型。

位于蕺山街101号的这家木材店还保留着,让圆木的技艺在传统手工艺中大放异彩。

铜,5000年华夏文明的重要符号。而在千年古城绍兴,这一自古盛产铜锡之地,至今仍留存着一门与“铜”相连的技艺——铜雕。

位于笔架桥27号,一幢白墙黑瓦的二层小楼便是铜雕技艺展示馆。

从最早的铜壶、铜墨盒,到伟人铜雕像、古越历史,各式铜雕作品生动逼真,无不凝聚着铜艺的精雕细琢技艺和艺术创造力。绍兴酿酒的历史非常悠久,文字记载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绍兴黄酒酿制技艺,是绍兴市地方传统手工技艺,于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位于笔架桥26号的越酿工坊,它是书圣故里景区内以绍兴传统酿造文化为主题的体验馆,展示了传统手工酿酒的技艺流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之一。在书圣故里,像脸谱、箍桶、铜雕、黄酒酿造工艺、青瓷等众多非遗项目在景区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绍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远远不止这些,每年农历谷雨举行的公祭大禹陵典礼在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升格为国家级祭祀活动。

2019年公祭大禹陵典礼

(彩排花絮)

祭祀大禹除了公祭,还有民祭和族祭。民祭活动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今年,民祭活动第一次正式纳入祭禹活动中,成为重要环节。

2019年公祭大禹陵典礼将于4月20日(农历谷雨))上午9:50在大禹陵祭祀广场举行。与往届典礼相比,本届典礼总体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祭祀规模更加宏大。今年公祭典礼,通过对大禹陵景区祭祀现场的改造,将参祭人员规模由往年的1500人左右扩大到4500人,这是我市公祭典礼历史人数最多的一次。届时,相关国家部委领导,省、市领导,大禹后裔代表及社会各界人士等将在这里慎思追远,共同缅怀中华民族始祖大禹。

二是祭祀方式更加多样。今年的典礼活动将更加注重公众的参与性。在公祭典礼以外,4月20日下午将举办一场约1600人左右规模的民祭大禹陵典礼,4月21日后还将接受社会各界人士前往大禹陵享殿开展民间祭祀仪式。

三是祭祀流程更加规范。公祭大禹陵活动,总的原则是庄严肃穆、程序规范,体现“敬”的特点。今年典礼重要环节进行了优化编排,使典礼的每个环节和程序更加流畅,特别使参演人员、参祭人员更有庄严感,体现典礼的神圣感。

公祭大禹陵典礼是中华民族祭祀先祖的大事。典礼仪式不啻为中华民族连贯古今的精神纽带。我们铭记大禹治水、立国时的筚路蓝缕;弘扬其公而忘私、奋勇拼搏的不朽精神;传承绵亘至今的中华文化。通过公祭大禹陵典礼,我们每一位华夏儿女,追思前人功德,传承大禹精神,坚持文化自信,共创民族未来!

作者: 编辑:雷彦平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