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假将至,家长群里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人已开始规划错峰出游,憧憬亲子时光;更多人则对着有限的年假和账单,面露难色。这份专为孩子准备的“成长礼物”,俨然成了考验家庭财力与精力的现实难题。
政策的初衷值得肯定。让孩子在春秋佳季暂别书本,走进自然、体验社会,这本是教育理念的进步,也是对“唯分数论”的一次温柔突围。作为父母,我们乐见孩子拥有更多走出教室、自由呼吸的机会。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常有一道需要逾越的鸿沟。对大多数双职工家庭而言,这份“礼物”的签收难度不小——父母的年假有限,工作安排亦难临时调整。孩子放假,家长却无法同步陪伴,结果常常是:孩子要么独自在家与电子产品为伴,要么继续奔波于各类培训班。原本旨在减负的假期,反而可能异化为“第三学期”。
更值得警惕的是,若假期缺乏合理设计与引导,极易滑向形式化与功利化。部分学校若简单将春秋假转化为补课时间,或是推出价格不菲却内容空泛的“研学游”,不仅加重家庭的经济与精力负担,更可能背离假期教育的初衷。一旦假期成为家庭财力与资源的竞技场,自由探索的成长本意便荡然无存。
因此,春假秋假不能仅止于“学校放、家长接”,更不能将责任简单地转移给家庭。要让政策善意真正落地,需有周全的托底机制与更开阔的社会协作。
学校可牵头组织普惠性社区活动、一日营地,或开放校内场馆作为学生假期的活动空间;社区可动员志愿者资源,提供临时托管与特色活动;用人单位也可逐步探索更灵活的休假制度,为亲子陪伴创造更多可能。
归根结底,我们需重新理解假期的本质:它不是学业的“空窗期”,而是成长的“转换键”——从课本知识走向生活实践,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
一次成功的春假或秋假,不取决于行程远近或花费多寡,而在于孩子是否获得了课堂之外的体验与启发。当孩子在春天种下一粒种子,或在秋天收集落叶制成标本,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正是教育中最本真的部分。
春华秋实,节律自然,其中蕴藏着深厚的成长智慧。让我们共同助力,使春假秋假真正成为每个孩子成长路上的宝贵礼物。
(通讯员 吴甜田)
作者: 编辑:傅一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