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创客城市” 建设浪潮席卷各地,从政策扶持到空间打造,从活动搭建到服务保障,各地都在为培育创新创业生态卯足干劲。而扎根基层、连接群众的各类服务平台,在赋能 “创客城市” 建设中本应大有可为。这些平台的探索之路,既展现了独特优势,也暴露出不少短板,为我们带来了深刻思考。
基层服务平台在助力 “创客城市” 建设中,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它就像一个资源 “聚能环”,能有效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为创客们提供政策咨询、资金对接、技术支持等 “一站式” 服务;它又像一个 “贴心管家”,深入社区肌理,能及时捕捉创客们的个性化需求,让服务更精准、获取成本更低;更重要的是,它能发挥组织引领作用,凝聚各方力量,为创客们提供思想引导和组织保障,让创业者在逐梦路上更有归属感。
然而,在实际运营中,基层服务平台的赋能效能却未能充分释放,问题不容忽视。空间规划上 “碎片化” 严重,部分功能区域重叠导致资源闲置,部分特色空间被挪作他用与定位冲突,黄金地段的商业空间或锁门或作仓库,优质资源难以整合;软硬件服务供给滞后,交通动线不畅、设备老化故障,周边餐饮商超等生活配套薄弱,运营团队专业化不足、活动缺乏特色,创客体验感大打折扣;部分区域更是长期面临人气不足的困境,交通制约、需求定位时差、功能空间冲突等问题,让招商和创客培育举步维艰。
要让基层服务平台真正成为 “创客城市” 建设的 “助推器”,就得精准施策、靶向发力。
在空间重构与功能再造上,要让黄金地段 “活起来”。一楼临街区域可打造流量枢纽,整合重叠资源,引入特色产业基地,设置展示、体验、赛事等功能区,提升创客项目曝光度;二楼以上实现功能聚焦,推动相关场地 “集中上楼”,划分社区服务专区和 “创客加油站”,让资源集中高效利用。同时盘活闲置空间,打造 “创客咖啡 + 众创空间” 复合业态,恢复特色功能空间作用,设置 “创客市集”,让每一寸空间都发挥价值。
在配套升级与服务提质上,要让创客体验 “优起来”。优化交通动线,增设专用出入口和指示牌,开通通勤专线;更新维护设备,引入连锁餐饮、便利店等完善生活配套,升级 “24 小时创客食堂”;构建 “运营团队 + 物业 + 创客” 三方共建机制,引入专业运营团队并明确 KPI 考核,成立 “创客自治委员会”,推行 “创客贡献积分”,让服务更专业、更可持续。
在聚人气强活力上,要让创客培育载体 “火起来”。优化空间与人流结构,设置多元功能区块,吸引不同年龄段人群,平衡工作日与休息日流量;打造特色名片,深耕重点产业基地,升级特色市集项目,形成独特吸引力;动态适配消费需求,引入综合商超、特色餐饮,建立业态动态调整机制,让商业供给与需求同步。
基层服务平台赋能 “创客城市” 建设,没有现成的路可走,需要在探索中不断调整优化。只要始终以创客需求为导向,盘活资源、优化服务、聚集人气,基层服务平台定能成为 “创客城市” 建设中最坚实的支撑,让更多创客在这里扎根成长,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作者:通讯员 陈瑶瑶 编辑:杨寒凝